“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三章 思想改造是如何進行的——人的馴化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 电子版 20078)

54.精神上的無家可歸,孤立無依

    索爾仁尼琴指出,共產黨的政治迫害之所以對大多數人威力無敵,原因之一是大多數人“没有單獨的立場而缺乏進行鬥争的精神支柱。””這無疑也是中國的廣大知識份子屈從於思想改造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自一九四九年以來,fE中國大陸便不存在任何真正獨立於共產黨的團體。我們每個人都屬於那個獨一無二的黨和國家(the state)。一旦我們被黨和國家抛棄,我們就會變得徹底的無依无靠。在精神上,我們從來就缺少外在超越的宗教。我們追求的各種價值,歸結起來大致總脱不開為國為民這些世俗的目標(至少是不能反對這些目標)。因此,當共產黨用羣眾運動的方式,以國家的名義和人民的名義,指責知識份子犯了“不愛國”和“反人民”的錯誤時,我們衹有拚命地辯白,却没有另外的一種立場可以據之從事勇敢的反對。從傳統中汲取力量嗎?很不幸,傳統早就受到衝擊而失去了它的權威,歷史已被割斷。譬如說,我們很難再以屈原、海瑞自命。再說我們的傳統本身也往往是立足於種種世俗的價值之上。海瑞敢於駡皇帝,是因為他知道他的行為被清議所認可並為百姓所稱頌。共產黨為甚麽要不遣餘力地製造“輿論一律”並一再動員羣眾參加批判,目的就在於剥奪掉海瑞式人物借以傲對權勢的那種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無法依靠内在的良知。因為所謂良知,無非是指人心固有的對善惡是非價值的感覺,它是内在的,却必須通過與他人的交往才能確立。當週圍的人們都發出相反的聲音時,良知也會沉默,因為它自己就陷入困惑。

    索爾仁尼琴講得不錯:斯大林在布哈林們成為反對派之前就宣佈他們是反對派,這就使他們失去了威力。那反過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先就打定了主意“反黨”,黨再來指控我們“反黨”,我們就不大在乎了。怪不得那些本來就反對共產黨的人,在思想改造的浪潮前反倒比較鎮定。不過細想下去這中間仍有破綻。因為“反對”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立場,“反對”衹是基於一種立場對某一特定事物的態度。换言之,我們總還需要有另一種束西為憑借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去反對。通常,這就又回到“為國為民”一類目標上去了。我們是為了人民而反黨,所以我們不害怕黨指責我們“反黨”,但是黨却堅持反黨就是反人民。如果“人民”都表示和黨一條心,我們就又没有立足之地了。除非我們假定人民正在受欺骗,人民終有一天會恍然大悟。造就是說,我們必須假定歷史會在我們一邊。可是我們又如何確信歷史會在我們一邊呢?須知那時候共產主義革命來勢汹汹,方興未艾。除非我們相信天國,相信末日審判,從而也就是相信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足以動摇我們的信仰,我們和上帝直接相通。有些天主教徒後來告訴我,在過去那段時期,許多天主教徒都表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倒很可能是真的。衹是話說回來,像這樣堅定的教徒(不論是甚麽教的教徒)終究少而又少。這就是為甚麽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抵禦那種精神壓力,因為我們是如此普遍地不具有另外的精神資源。我們是真正的無家可歸,孤立無依。

 
   

Home | Up | 31 “三面架機槍,衹准走一方” | 32 動員學習 | 33 “先入為主”與“習慣成自然” | 34 簡單化的力量 | 35 “打預防針” | 36 等级化的學習制度 | 37 感性化的宣傳方式 | 38 集體儀式的統攝功能 | 39 批評與自我批評 | 40 從禁止到放棄 | 41 由被迫轉為自願 | 42 侵犯尊嚴的策略 | 43 失節者之節 | 44 關於酬賞短缺心理學 | 45 思想改造與中國文化傳統 | 46 作繭自縛 | 47 如此“醫生” | 48 懲罰手段種種 | 49 下放勞動的特殊效力 | 50 批評策略之一:擊一猛掌(1) | 51 擊一猛掌(2) | 52 批評策略之二:孤立於集體之中(1) | 53 孤立於集體之中(2) | 54 精神上的無家可歸,孤立無依 | 55 從迷亂到順從 | 56 與壓迫者認同的情感需要 | 57 自覺的犧牲 | 58 鍛煉與考驗的陷阱 | 59 語詞的魔障 | 60 自我批評為何需當眾進行? | 61 對自律的破壞 | 62 對他律的破壞 | 63 利用耻感摧燬耻感 | 64 關於勞動者的一個神話 | 65 是反映還是“反”映 | 66 孝道與忠誠 | 67 從聽話始,到聽話終 | 68 “改造好了”就是嚇怕了 | 69 改造即驯化 | 70 逃避自由,逃避責任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