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一语破的:

        “鱼群从来不会为反对捕鱼业而集体斗争。

        它们只是想怎样从网眼里钻过去。”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从莫言看体制

胡平  2013年10月18日

 

916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审查制度对作家而言是创新的激励;作家会因审查制度的存在而更有动力去挑战禁区。莫言解释道,他这样说并非为审查制度辩护,也不是说这些禁忌的存在能促成好作品的诞生,但他表示历史就是如此,实际情况就是如此。

 

莫言这番话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作家说:“不要妄想去砸碎脚镣,现在就看谁能戴着脚镣跳舞跳得更好。”

 

索尔仁尼琴一语破的:“鱼群从来不会为反对捕鱼业而集体斗争。它们只是想怎样从网眼里钻过去。”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作家们都以钻过网眼为能事为满足,那么,审查制度岂不是就可以万岁万万岁了吗?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人中有争议,在西方人中也有争议。不久前,莫言的代表作《蛙》被翻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主流媒体给予很高的评价。《南德意志报》一篇书评中指出:《蛙》让读者震动,鉴于该作品所透出的强烈批判精神,西方读者们会很费解,作者何以被认为是典型的“体制内作家”。

 

其实,把莫言归类为典型的体制内作家一点也不费解:

 

第一,莫言不仅是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成员,而且是全国作协的副主席。要知道,中国作协并非民间社团,而是国家正部级单位,中国作协主席为正部级官员。

 

第二,莫言的作品都是由官办出版社出版的,例如《生死疲劳》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蛙》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第三,莫言多次获得官方的文学大奖,例如《蛙》获得了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协设立的长篇小说奖,是当今中国官方最高文学荣誉之一。

 

既然莫言一直在体制内发表作品,而体制又给予了莫言如此高的地位和荣誉,怎么能说莫言不算典型的体制内作家呢?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莫言的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尽管对其批判精神的强弱深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莫言的作品确实具有批判精神,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如此说来,真正让人费解的问题,并不是莫言何以被认为是典型的体制内作家,而是今日的中国体制何以会让莫言这样的作家成为它的典型。

 

说来也很简单。莫言的作品固然不无批判性,且不说其批判性有限,更重要的是,莫言一直在体制内活动。莫言总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由官方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如果有内容通不过审查,或者修改,或者等待,决不拿到境外发表出版。另外就是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包括平时避免和敏感人士往来,一般不接受境外媒体、尤其是那些有“敌对势力”之嫌的媒体采访,不参加任何非官方发起的签名活动,更不参加任何街头运动,等等。简而言之,莫言并不力图超越体制的束缚,更不公开挑战体制。莫言完全符合当今体制对作家的要求,因此成为体制内作家的典型。

 

毕竟,今日中国已经不是毛时代。在经历了“八九”民运、“六四”屠杀以及苏东巨变后,当局发现,它那套意识形态已经破产,因此,像毛时代那样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严格压制一切批评的声音,已经不再可能,同时也不再必要。因为在今天,当局在维护自身权力时可以直接诉诸暴力,不需要再假借意识形态的名义。

 

在今日中国,当局对思想的控制尺度比以前宽多了。在今日中国,体制内的学者和作家可以享有不但远比毛时代更为广阔,甚至比“八九”之前也更大的学术与创作空间;只要你不签名不上街,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越党划定的雷池一步,或者是偶尔有些出格的言行,但肯听招呼,组织上一说就缩回去--这也就够了。

 

需要说明的是,绝大部分体制内的学者作家之所以不肯超越体制的限制,乃是出于恐惧,故而情有可原。但也有一些人是安于现状,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人助纣为虐。

 

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享有比其他作家大得多的话语权。他可以说出很多别人不敢说出的话而当局拿他无可奈何。遗憾的是,除了在获奖之初回答外媒提问时,莫言为刘晓波说了一句公道话,以后他就对这类问题再也没有吭声了,甚至还讲过一些为当局辩护的话,这不能不令人失望。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严酷最广泛的文字狱。倘若我们不能在我们手中结束以言治罪,争得真正的言论自由,那已然是奇耻大辱。面对暴政,有人居然还心安理得,踌躇满志,那么,不论他们在学术上创作上取得何等成就,也不足以掩盖其灵魂的卑劣。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 第116期 20131018日—1031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1614

     
   

Back | Home | Up | Next

我们不是小白鼠——驳“毛泽东是探索者” (2013.12.27)
平壤地震 冲击北京 (2013.12.13)
老毛不如老金,习五不如金三 (2013.12.9)
纪念林昭冥诞  (2013.12.16)
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下) (2013.11.29)
林昭是圣女还是疯女(上) (2013.11.15)
10.28天安门撞车事件是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策划的吗? (2013.11.26)
关键问题是如何切入 是怎么去做 (2013.11.21)
王蒙泄露了哪些天机(四) (2013.11.18)
王蒙泄露了哪些天机(三) (2013.11.12)
王蒙泄露了哪些天机(二) (2013.11.5)
王蒙泄露了哪些天机(一) (2013.10.22)
又见汽车撞向天安门 (2013.11.1)
从莫言看体制 (2013.10.18)
从美国政府停摆谈全民医保 (2013.10.17)
小议刘剑梅短文“毛泽东不高兴” (2013.10.15)
确立共同底线是迫切的必要 (3013.10.7)
薄熙来为何被判无期徒刑? (2013.9.23)
果然要通缉薄瓜瓜了 (2013.9.18)
薄案一审:是演戏还是博弈?(2013.9.9)
“审薄”的政治后果与法律后果 (2013.9.9)
当局会不会给薄熙来定受贿罪? (2013.8.29)
小议审薄 (2013.8.23)
从《环球时报》文章谈海外民运 (2013.8.16)
谁是老大哥 (2013.8.12)
评《环球时报》关于自由主义的社评(下) (2013.8.12)
评《环球时报》关于自由主义的社评(上) (2013.8.5)
从美众议院投票批准国安局继续电话监听谈起 (2013.7.26)
习近平不是普京 (2013.7.22)
薄熙来会低头认罪吗? (2013.7.12)
从红二代吵架谈起(下) (2013.7.15)
从红二代吵架谈起(中) (2013.7.8)
从红二代吵架谈起(上) (2013.7.1)
解读靳薇教授讲话 (2013.6.24)
美国政府也在侵犯人民的隐私吗? (2013.6.17)
别看现在闹得欢,谨防日后拉清单 (2013.6.13)
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为什么要说钓鱼岛问题留给后人解决? (2013.6.3)
八九六四的自由民主理念是中国人形成共识的一个基础 (2013.6.1)
“平反六四”这个口号错了吗? (2013.5.27)
反驳《环球时报》文章《琉球再议,议什么》 (2013.5.21)
流氓霸权的不打自招——简评《环球时报》5·12社评 (2013.5.17)
为什么中间道路?为什么非暴力? (2013.5.6)
新疆巴楚4.23事件绝非恐怖攻击事件 (2013.5.6)
雅安地震前的两大异象 (2013.4.24)
何谓“搁置争议”?和谁“共同开发”?——《日台渔业协定》的启示?(2013.4.19)
我为什么不认同强国梦 (2013.4.16)
不是“更无一人是男儿”,而是“更无一人是屠夫” (2013.4.16)
現在是改革最難發生的時候 (2013.4.13)
四五英雄今何在? (2013.4.8)
小议习近平出访俄罗斯 (2013.4.4)
为什么说邓小平这个改革家独一无二?(下) (2013.3.25)
为什么说邓小平这个改革家独一无二?(上) (2013.3.25)
“习得性无助”及其它 (2013.3.18)
吴邦国不打自招,供认不讳 (2013.3.11)
两会=二会 (2013.3.4)
为何薄熙来案还不开审? (2013.2.25)
从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谈起 (2013.2.25)
也谈“认真对待权利” (2013.2.18)
从谷开来母亲的亲笔信谈起 (2013.2.11)
解析“中国模式” (2013.2.9)
钓鱼岛争端与禁止反言原则 (2013.1.24)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再评习近平讲话 (2013.1.11)
评习近平讲话 (2013.1.8)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