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造出一种虚拟空间,它使得在实体空间

 相隔的人们可以即时地交流,好像大家坐在一起交谈。

 但是,虚拟空间毕竟不是实体空间。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从网络上的恶性争斗谈起

胡平  2014年6月27日

在中国,互联网承担了在别的国家不会承担的任务。今日中国,风起云涌的异议运动、维权运动、民间反腐败运动,离开了互联网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怪乎中国的网民要说:互联网是上天赐给中国人民最好的礼物。

脸书推动了埃及革命,让很多中国人好生羡慕并自愧不如。其实那未必是中国的国民不行。想想看,如果八九民运时中国就有今天这样普及的互联网,共产党专政还能过得了那一关吗?

互联网的好处多多,自不待言;但网络造成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尤其是在互动性强的公共论坛、社交媒体和邮件群发组,你经常可以看到党同伐异、斗气逞强、冷嘲热讽、粗言恶语、人身攻击,外带起哄架秧子。有些志同道合的群体或组织为了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设立了自己的论坛或邮件群发组,殊不知在这种内部人的论坛或群发组里,更容易产生互相攻击谩骂乃至人格侮辱。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比较出名的人,就是因为反感网上这种粗野低俗的气氛,退出了网络,甚至退出了那个群体或组织。

目睹这样的状况,很多人大发感慨,感慨中国人的素质低下,悲观地说:看来,中国人离民主还很遥远。

其实,这和中国人的素质高低倒没有什么关系。在西方人那里,上述情况也不少见。去年,《纽约时报》前执行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社交媒体是否放大了我们的恶毒

凯勒写到,他在时报网站上自己的专栏文章下面看到一些读者的评论,随手回复了几条,但除去偶尔带来了非常生动、并具启发性的辩论,大部分交流充斥着尖酸刻薄的话语和口号。但比起时报网站,推特(Twitter)上的交流明显更为恶毒且肤浅。这就像是一个相对客气有礼的城镇会议,和一个大家可以随便上台表演的末流喜剧俱乐部开放之夜的区别。

凯勒指出,社交媒体比一般的网站更容易成为垃圾场,因为社交媒体更不适于长篇大论,不适于深度地讨论问题;另外,社交媒体又缺少过滤功能,因而使得粗言恶语泛滥成灾。凯勒认为,社交网络鼓励党同伐异。在这里,一个人很容易会对挑战自己偏见的观点嗤之以鼻,而无人质疑的偏见又很容易简化成标语口号。网络鼓励人们快速地发表自己的评论,而一旦你对外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就很不乐意改变和纠正。很多人上网,唯恐没多少人听到,所以就大喊大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是蓄意挑起事端,引发争斗。再有,很多网络允许匿名,这就为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开方便之门,如此等等。

互联网引出的这些弊端,早在问世之初就发现了。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帕翠西华莱士(Patricia Wallace)写过一本书《互联网心理学》,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到怒火与争斗--网上攻击心理学。如果说人的天性中就有好斗性或攻击性,那么,互联网这种特殊的方式则放大了这些特性。

对互联网的一些早期研究表明,发生在网上的谩骂、咒骂、侮辱等要比面对面的争斗更多更激烈。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得要比在实际生活中更好斗更有攻击性。作者提醒我们,心理学研究证实,我们所处的环境是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的。一定的交往方式,影响着交往的质量,并影响着交往者的心态乃至性情。绝大多数人在某种特殊的氛围中,会做出与自己性格不符的事情。

互联网创造出一种虚拟空间,它使得在实体空间相隔的人们可以即时地交流,好像大家坐在一起交谈。但是,虚拟空间毕竟不是实体空间。

在互联网上,我们不是用嘴说话,而是用手敲键盘。且不说有时网速慢,让人不耐烦,单单是打字比说话费力气,我们为了省事,懒得多打字,于是在网上的发言常常是直来直去,缺少客套,这就显得生硬。如果你嫌麻烦不回复了或者只用几个字打发,那又显得很傲慢。

更重要的区别是,在网上,我们彼此是看不见的。这就和在实体空间里大家当面交流很不一样。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不论是讨论严肃的议题,还是聊闲天,那多多少少都会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气氛。即使参与者互不相识,但是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的脸,而一般人总是要脸的;这就是说,当着众人的面,一个人总会有所顾忌、有所约束。再有,人的脸色或曰表情,一个微笑或点头,一个皱眉或撇嘴,往往能比语言更迅速地显示出人的好恶倾向。它们会对一种观点、一种态度或口气形成某种影响,或鼓励或抑制,从而使得一定的言说格调和氛围得以维系--而这些恰恰是虚拟空间的网络所缺乏的。

既然一定的交往方式会影响着交往的质量,并影响着交往者的心态乃至性情,那么,为了达到较好的交往质量和保持较好心态或性情,我们就需要建立较适当的交往方式。这层道理其实一般人早明白。譬如在饭局上谈生意解决纠纷;譬如在会议上安排主持人,确定规则程序,以免众声喧哗,乱吵一气,不欢而散。特别是打官司,有的原告和被告是冤家对头,势不两立,你很难指望他们彼此能理性对话,因此就让律师出面代理,双方的律师也不是面对面争辩,而是各自面向法官或陪审团说话。如此等等。

因为网络能够克服空间的距离,这是虚拟空间胜过实体空间的地方。因为网络能够即时互动,鼓励更多更平等的参与,这是互联网胜过传统媒体的地方。但是网络世界也有它的短处。其弊害之一就是,它容易使我们变得烦躁、好斗,容易造成无谓的敌意和争斗。

正像华莱士所说:若想降低网上的敌对气氛并远离纷争,重要的是确定引起争斗的原因。如果我们意识到网络上这些敌意与争斗的发生,其实是和网络这种特定的交往方式有关;如果我们意识到一般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其实要比在网络上更好处一些,那么,我们或许就会对网上的恶性争斗看得更淡一些,同时也会提醒自己在网上表现得更好一些。另外,还可以考虑设立一些可行的规则,以便使网上的气氛更健康一些。

由于在今日中国,实体空间仍然被中共所霸占所垄断,因此中国人对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格外重视。然而,虚拟空间不可能代替实体空间。很多事只有放到实体空间才能做得好,才能做得成,因此,我们务必不可松懈对实体空间的争取。

——《中国人权双周刊》首发 第134期  2014627—710 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18916

     
   

Back | Home | Up | Next

2014回顾:中共反腐为哪般 (2014.12.26)
追思曹思源 (2014.12.19)
关于对台湾的一国两制与香港的占中运动 (2014.12.19)
2014年岁末感言——从奥巴马对中国的评论谈起 (2014.12.17)
巩固占中成果,防止失败主义 (2014.12.12)
最糟的失败是把成功丢掉 (修正稿) (2014.12.8)
对“台湾九合一选举和中共一国两制”一文的补充 (2014.12.22)
从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再看中共的一国两制(下)(2014.12.8)
从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再看中共的一国两制(上)(2014.12.1)
思念曹思源 (2014.11.28)
从占中行动的“不退场机制”谈起 (2014.11.24)
如何解读习近平给安倍摆脸色? (2014.11.17)
占中退场 转变方式 继续抗争 (2014.11.14)
占占中运动何处去?——分清两种不同的公民抗命 (2014.11.10)
非暴力抗争面面谈——在慕尼黑中国大变革策略研讨会上的演讲 (2014.11)
解读四中全会公报:周老虎、徐老虎打不下去了 (2014.10.31)
陈子明的传奇人生 (2014.10.30)
胡平分析香港占中抗争博弈20天 (肖曼,2014.10.18)
从“见好就收,‘好’在哪里”谈起 (2014.10.17)
黑道与警察夹击 港人再遇考验?(2014.10.16)
中共現時的行為邏輯是什麼? (2014.10.14)
民运必须要有退场机制 (2014.10.14)
給佔中朋友們的六點建議 (2014.10.14)
撤,或不撤? (2014.10.10)
为什么香港人对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 (2014.10.3)
占中运动要见好就收 (2014.10.2)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纪念庞巴维克逝世100周年-4 (2014.10.27)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纪念庞巴维克逝世100周年-3 (2014.10.6)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纪念庞巴维克逝世100周年-2 (2014.9.29)
庞巴维克早就驳倒了马克思—纪念庞巴维克逝世100周年-1 (2014.9.15)
再议邓小平九二南巡 (下) (2014.9.19)
再议邓小平九二南巡(中) (2014.9.5)
再议邓小平九二南巡(上) (2014.8.22)
在中国研究院举办的關於馮勝平上書討論會上的發言 (2014.9.8)
7.28新疆莎车事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2014.9.9)
7.28新疆莎车事件决非恐怖袭击 (2014.9.1)
“田源呼唤邓大人”一幕严重违背历史真实 (2014.8.19)
他们活着离开人间——写在人类登月45周年(下) (2014.8.12)
他们活着离开人间——写在人类登月45周年(上) (2014.7.22)
中国特色恐怖主义的六大特色 (2014.8.11)
评“新疆重奖围捕暴徒群众” (2014.8.4)
周永康会免于刑责吗 (2014.8.1)
中共高层权斗趋向丛林之战 (2014.7.15)
中共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吗——与杨奎松、周濂商榷 (2014.7.11)
中国改革的歧路 (2014.7.8)
行贿与拼爹 (2014.7.4)
从网络上的恶性争斗谈起 (2014.6.27)
6.21新疆叶城事件绝非恐怖袭击 (2014.6.23)
高级黑:习近平叫家人退出投资 (2014.6.23)
“越反越恐”说明了什么?(下) (2014.6.16)
“越反越恐”说明了什么?(中) (2014.6.9)
“越反越恐”说明了什么?(上) (2014.5.26)
从《归来》的冯婉瑜联想到林昭 (2014.6.13)
不仅仅是遗忘,也不仅仅是记忆——纪念六四25周年 (2014.6.4)
要抗争不要等待——纪念六四25周年 (2014.5.29)
习近平不是习仲勋的儿子,而是毛泽东的孙子 (2014.5.30)
2014北京六四纪念会风波 (2014.5.19)
四中全会若提前召开——表明习近平处境不妙 (2014.5.16)
追思陈一谘 (2014.5.13)
乌市爆炸案真相未明 官媒报道疑窦丛生 (2014.5.6)
从乌鲁木齐火车站事件谈起 (2014.5.2)
从禁止留胡须与穿罩袍谈起 (2014.4.28)
專制權力翻臉最有任意性 (2014.4.24)
比蹊跷死亡更蹊跷 (2014.4.21)
也谈红二代的使命感(下) (2014.4.18)
也谈红二代的使命感(中) (2014.3.21)
也谈红二代的使命感(上) (2014.2.21)
周永康事件的现状与走向 (2014.4.14)
从昆明事件谈美国911 (2014.4.7)
占领立法院与公民不服从 (2014.4.4)
台湾反服贸抗争与八九六四没有任何可比性 (2014.4.1)
“新冷战”?克里米亚危机中的中国动向? (2014.3.31)
呼吁台湾学生见好就收转为正常方式抗争 (2014.3.24)
从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谈起 (2014.3.20)
谈谈东马的移民自主权 (2014.3.18)
澄清一种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误解——与刘军宁博士商榷 (2014.3.10)
张春贤为“严打”辩护说明了什么 (2014.3.7)
从昆明惨案谈中国的恐怖主义 (2014.3.3)
从非法出入境的非罪化谈回国权 (2014.2.17)
习近平的反腐败遇到了大麻烦 (2014.2.10)
为什么卞仲耘之死成了悬案 (2014.2.7)
林昭研究:林昭为什么写思想检查? (2014.2.3)
恐怖平衡不复平衡 中共内斗日趋白热 (2014.1.24)
习近平的权力有多大?(2014.1.22)
中国民众究竟怎样看待毛泽东? (2014.1.17)
呼吁国际社会给中共的“反恐”加上引号 (2014.1.10)
从周瑞金捐款1200万谈起 (2014.1.6)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