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六章 爭取思想自由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月, 电子版 20078)

108.認識與行為

    舉個例,强盗搶走了我們的財物,我們不僅會難過——因為我們的利益遭受了損失,我們滿足慾望的東西遭受了損失,而且我們還會憤慨。這就和我們自己不小心丢失了財物不一樣。產生憤慨的原因是我們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冒犯。可見人决不是僅僅計較利益的動物。摔一跤是疼,挨一拳也是疼。可是這兩件事給人的感受大不相同。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還感到屈辱。我們忍不住想還擊。還擊的目的不一定是自衛,因為對方可能並没有進一步傷害的意向。還擊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可以隨便欺負的,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容他人隨便否定。我們明知在還擊的過程中,自己免不了還會多挨幾拳,“殺敵三千,自傷八百”,即便最後打贏了,也衹會為自己的身體多添加一些疼痛,但是唯有奮起還擊,我們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感到快慰。因為我們捍衛了自己的尊嚴,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如果人衹考慮利害,那麼唯一合理的選擇是挨了一拳後極力避免再挨第二拳,除非打敗對方能得到更大的物質利益。可是我們却甘願再挨幾拳也要還擊,即便我們知道我們並不能從打敗的對方身上得到甚麽物質利益。自己挨打,我们會產生還擊的衝動;見到别人挨打,我們也會同樣產生還擊的衝動。所謂“路見不平”,便會產生“拔刀相助”的衝動。有人不慎落水,我們會忍不住拉他一把;有人無辜挨打,我們會忍不住出來打抱不平。兩者都出於同情心,但是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還會多一種憤慨之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道德義憤。道德義憤會驅使一個人在和自己直接利害無關的事情上,甘冒風險而採取某種行動。這種行動未必會給自己帶來甚麽利益,往往還會給自己招致若干損害。但正是在這種行動中,你才會最强烈地感覺到自己是個堂堂正正的人。

    以上所說,無非是日常生活中人人皆有的經驗。它清楚地表明,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有一定價值的。所謂自尊心,就是指對這種價值的主體性確認,它同時也要求得到他人的承認。如果别人對自己作出某種行為,旨在否認我的價值,我就會感到氣憤。如果我迫於别人的壓力未能做出符合自身價值的事情,我就會感到痛苦。如果眾人見到了我這種没出息的表現,我就會感到羞耻。如果我抗拒壓力,寧可付出慾望或利益的代價也要堅持符合自身價值的行動,我就會感到驕傲,感到光榮,而且也會受到眾人的稱譽和肯定。誠如福山所言,一個衹有慾望的人(或者準確地說,一個讓慾望壓倒氣概的人).注定了祇會生活在“體制之内”。但一個有氣概或曰有血性的人,就會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同胞的尊嚴,投入反抗壓迫的偉大鬥争。

    一個人為了争得更多的自由而甘願失去僅有的自由,這决非自相矛盾,因為他並不衹是為了得到更大的活動餘地,更重要的,他是不甘心屈服於他人的壓迫,他是在捍衛自己的尊嚴,顯示自己獨立自主的意志。在美國,黑人是少數,白人是多數。如果白人永遠衹維護白人的利益,那麽黑人争取自由的鬥争幾乎就没有取勝的希望。正因為黑人的鬥争激起了白人的正義感和同情心,所以美國才實現了種族平等。可見,争取自由的鬥争並不能僅僅歸結為不同利益的協調,它更應當歸結為普遍人性的勝利。這也就是在共產黨國家發生的反對共產黨專制的鬥争中,很多共產黨員,很多共產黨的領導人要選擇同情民運,反對暴力鎮壓這種立場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有句名言:從來的哲學家都衹是解釋世界,但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其實,馬克思造句話未見公允,因為許許多多解釋世界的哲學在現實中都發揮了某種改變世界的功能。换言之,解釋也常常是引導。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可是。“自己”一旦被認識之後,這個“自己”就會變得和原先未經認識的“自己”不大一樣。一旦我們認識到人並非衹是一大堆慾望的載體,理性並非衹是實現慾望的計算工具,一旦我們認識到在人心之中,確實存在着尊嚴感、正義感或曰要求承認的願望,我們就會對專制壓迫感到更加難以忍受,哪怕我們自己屬於統治者而不屬於被統治者;我們就會對自由產生更加强烈的追求,並甘願為此付出代價,我們就會更堅决地投入争取自由的鬥争。

 
   

Home | Up | 91.存在的困境 | 92.特異現象分析 | 93.為甚麼入黨 | 94.為甚麼留在黨内 | 95.為甚麼忠誠 | 96.為甚麼少有退黨 | 97.為甚麼留在内部 | 98.為甚麼寄希望于黨 | 99.理性選擇理論 | 100.規範理論 | 101.榜樣的力量 | 102.結構理論 | 103.強制與副產品刺激 | 104.社會規模的影響 | 105.借助官方傳播工具的必要及其局限 | 106.要求承認的鬥爭 | 107.慾望、理性與氣概 | 108.認識與行為 | 109.後期共產極權统治的特點 | 110.堅韌不拔,穩步推進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