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六章 爭取思想自由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月, 电子版 20078)

100.關於規範理論

    我們知道,還在奥爾森的理論(這派理論又被稱為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之前,不少西方學者已經對相關的問題進行過不同的研究,提出過不同的理論解釋了。其中最重要的兩種是規範理論和結構理論。

    規範理論認為集體行動的產生和維持靠的是社會公德與各種道德約束。這些行為規範可以是人們内心反省或社會教育的結果,也可以是具體社會關係中固有的道德義務。一旦人們確立了這種規範,他們就會自覺地投入集體行動,而將個人得失置於從屬的地位,同時也無需乎他們所在的集體給予獎勵或懲罰的强制。

    在我看來,規範性理論觸及到集體行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人們之所以自願地投入某一項集體行動,首先是因為他們確信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從而把積極參與視為自己的責任或義務。雖然參與者都知道他們完全可以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搭便車,坐享其成,但是他們認為那樣做是不光彩的。這就比任何外在的獎勵或懲罰更有力地驅使人們投入集體行動。

    道義感在争取思想自由的鬥争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重大的。這種作用是如此重大,以至於許多人要把争取自由的運動稱之為道義運動。

    不言而喻,人們若要把投入争取思想自由的鬥争視為自己的一種道義責任,其前提是他們必須對思想自由的含義和價值具有深刻的領悟。我們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内,很多人都主動地參與過壓制思想自由的政治運動,真誠地擁護過那個壓制思想自由的極權制度。這與其說表明了當時人們的道德墮落,不如說它更多地表明了當時人們的認識迷誤。不錯,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是否定自由的,但是,它並不是簡單地、直接地否定自由,而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論證,扭曲了自由的本義,從而在實現“更大的自由”和“真正的自由”的名義下,否定了自由本身。我們必須承認,當年許多人之所以主動地、虔誠進行自我思想改造,那也是基於一種崇高的道德熱情,衹可惜這種熱情用錯了地方而已。密爾講得好:“在多數情況下,改變積極的感情的方向,較之在原來消極的狀態中形成積極的感情更容易些。”4因此,毫不奇怪,許多在當年曾經認真進行思想改造的人們,一旦認清了思想自由的真義,便轉而成為反對思想專制,争取思想自由的英勇戰士。

    由此引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我們要否定思想改造運動,但並不是要籠統地否定當初人們參加思想改造的那種積極向上之心。正如我們否定共產革命,但並不否認許多共產黨人當年懷抱的那種為國為民的獻身熱情。我們的任務是把那種積極的感情引出歧途,導入正確的方向。如果我們在否定思想改造運動同時,也連帶着否定了人們的那種積極的感情,那勢必墮入道德的虚無主義和政治冷漠,反而會削弱争取思想自由的動力。第二,既然共產黨是通過扭曲思想自由的意義而達到否定思想自由的目的,那麽,争取思想自由的第一步就是重新發現思想自由的本來含義,再度闡明思想自由的偉大原則。誠如理查.科布爾登所言:激動一個大國的國魂的唯一辦法,就是用質樸的正確原則唤起他們的同情心。

 
   

Home | Up | 91.存在的困境 | 92.特異現象分析 | 93.為甚麼入黨 | 94.為甚麼留在黨内 | 95.為甚麼忠誠 | 96.為甚麼少有退黨 | 97.為甚麼留在内部 | 98.為甚麼寄希望于黨 | 99.理性選擇理論 | 100.規範理論 | 101.榜樣的力量 | 102.結構理論 | 103.強制與副產品刺激 | 104.社會規模的影響 | 105.借助官方傳播工具的必要及其局限 | 106.要求承認的鬥爭 | 107.慾望、理性與氣概 | 108.認識與行為 | 109.後期共產極權统治的特點 | 110.堅韌不拔,穩步推進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