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必定是隐瞒,隐瞒未必是欺骗。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恐怖袭击与和平进程的时间关系

胡平  2002年5

 

    327(犹太人的逾越节),在以色列滨海城市纳坦雅一家旅馆,发生了自杀式恐怖袭击,造成以色列平民二十二人死亡,超过一百三十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事后,巴勒斯坦极端主义组织哈马斯宣布此次恐怖袭击系该组织所为。


    
众所周知,巴以冲突由来已久,导致冲突的历史因素和宗教因素极其复杂,实在一言难尽。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无论你对巴以冲突持何种见解,你总得承认,在近来一段时间,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巴以和平作出了建设性的努力,以色列政府和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也不只一次作出了正面的回应。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每当形势稍显缓和,和平出现一线希望,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勒斯坦极端主义组织就要发动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袭击,从而使得形势急转直下并且进一步恶化。


    
譬如说去年121日,哈马斯在耶鲁撒冷发动了连环恐怖袭击,造成近三百以色列平民的伤亡,转眼间就把当时出现的和平希望击为泡影。连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在声明中说,在国际社会致力于结束以色列占领并支援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紧要关头,发动这种袭击无辜平民的爆炸使巴勒斯坦人民在世界舆论面前蒙受重大损失。


    
这次3.27恐怖袭击在时间上的针对性更明显。就在最近这半个多月,巴以冲突出现了一系列缓和的迹象与和解的趋势: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通过了呼吁巴以和平以及支援巴勒斯坦建国的决议(以十四对零的票数通过,决议由美国起草,以色列也支持);美国特使重返中东调停巴以冲突,以色列方面原则上接受停火建议并同意从约旦河西岸撤军;沙乌地阿拉伯提出和平解决巴以冲突的方案,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赞同,美国政府也对沙乌地阿拉伯的和平方案表示欢迎。阿盟高峰会议在贝鲁特举行,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讨论沙乌地阿拉伯的和平方案(后来该会一致通过了这一方案)。假如哈马斯等极端主义组织真是追求某种理性的政治目的,假如它把针对平民的恐怖手段只当作万般无奈之举,能不用就决不用,能少用就决不多用,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最起码的,它难道不应该暂且停一停,看一看吗?然而,它做的正好相反。


    
不久前的一期《纽约客》(the New Yorker)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信仰者的兵工厂”,介绍了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等极端主义组织训练人体炸弹的若干内幕,作者哈桑(Nasra Hassan)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故而能得到对方信任。哈桑在文章里写道,从19934月巴勒斯坦极端主义组织哈马斯发动第一次人体炸弹自杀式恐怖袭击以来,类似的恐怖袭击已经多达七十余次,造成以色列几百人死亡和将近两千人受伤。恐怖分子声称他们采取这种行动是对以色列挑衅的回应,然而哈桑却发现,“在和平进程与旨在阻碍和平进程的自杀性攻击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当然,当作者向对方提出这一问题时,对方矢口否认。然而,上次耶路撒冷的恐怖袭击事件又该怎么解释呢?这次逾越节恐怖袭击事件又该怎么解释呢?


    
巴基斯坦伊斯兰学者阿赫梅德(Akbar S.Ahmed)早就指出,穆斯林极端派的策略就是,迫使人们投入好战的穆斯林群体,要把骑在墙上的人都推下去,要消灭温和派理性派的声音。不少人总以为,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最后武器,是弱者被强者步步紧逼,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手段。他们总以为恐怖分子的政治目的可能还是理性的,只不过采取了极端手段,而之所以采取极端手段完全是迫不得已。问题是,假如恐怖袭击波确实与和平进程在时间上存在关联(和平进程始于1993年,哈马斯自杀式恐怖袭击也开始于这一年),上述为恐怖袭击辩护的观点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在经历了去年12.1耶鲁撒冷事件和这次3.27逾越节事件后,谁还能否认恐怖袭击与和平进程在时间上确实存在着关联呢?如果说这次恐怖袭击向世人传达出什么资讯的话,那资讯就是,对以色列人的刻骨仇恨,反对一切和解的尝试。


    
实现和平需要双方,实行战争只要有一方就行了;有时连一方都用不着,只要一方中有一些人一意孤行而别人又制止不住就行了。


    
但愿中东危机不至失控。它已经失控了,唯愿其不至太失控。


    
巴以冲突千头万绪,制止恐怖袭击是首务之急。□

 

——《北京之春》 2002年5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2/200/2003719115607.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不提“胡核心”意味著什麽? (2002.12.27)
永不放弃 (2002.12.26)
黎安友文章之我见 (2002.12.12)
中共第四代能否纠正前任的错误 (2002.12.6)
什麽叫渐进改革? (2002.12.5)
简答海壁 (2002.12)
如何评价十六大 (2002.12)
威权稳定与知识精英责任 (2002.12)
“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2002.11.28)
道德真空是怎样造成的?——再评“与时俱进” (2002.11.21)
“与时俱进”,还是“与党中央俱进”? (2002.11.15)
陈奎德十年前提出“中国向右翼专制转变的可能性” (2002.11.17)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稳定压倒一切” (2002.11.14)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上) (2002.11)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下) (2003.4)
江泽民要向布希说什麽悄悄话?(下) (2002.10.24)
江泽民要向布希说什麽悄悄话?(上) (2002.10.18)
两种不确定性 (2002.10.19)
莫把恶心当感动,莫把剥夺当奉献 (2002.10.11)
简评《明报》秦胜短评 (2002.10.10)
他们爲什麽向美国大使馆提抗议? (2002.10.8)
让我们不要再谈村民选举 (2002.10.8)
两代“海归”,两样心情 (2002.10.1)
政治稳定是怎样维持的 (2002.10)
法轮功,One fits all (2002.9.26)
反恐之战任重道远——纪念911一周年 (2002.9.12)
哪些资本家真心支援共产党? (2002.9.5)
中共正在变成社会民主党吗? (2002.8.31)
江泽民想留任,困难更大了,机会更小了 (2002.8.30)
从“你的问题你自己知道”这句话谈起 (2002.8.26)
纽约警察如是说 (2002.8.22)
重温索尔仁尼琴对“缓和”的批判 (2002.8.15)
关于美中安全审查委员会报告 (2002.8.9)
中国政府爲什麽不收富人的税? (2002.8.8)
美国是第一第二故乡 (2002.8.5)
中国人应该多研究日本 (2002.8.1)
《七一》话中共 (2002.8)
“惜乎不中秦皇帝”─也谈林彪事件 (2002.7.27)
法轮功抗暴三周年 (2002.7.24)
阅尽沧桑之后──一代知识份子的反思 (2002.7.19)
江胡起风波 (2002.7.18)
“记忆”与“遗忘”的双重困境 (2002.7.15)
“非法之法不是法”与“恶法亦法” (2002.7.11)
共军还会向民衆开枪吗? (2002.6.27)
杨建利事件与中国的法治 (2002.6.12)
纪念“六四”十三周年 (2002.6.5)
评胡锦涛访美 (2002.6)
跪交请愿书也是非暴力抗争 (2002.5.28)
单眼人,双眼人与异族通婚 (2002.5.25)
在西方,只有媒体老板才享有新闻自由吗? (2002.5.24)
互联网与言论自由 (2002.5.18)
“佶京俅贯江山里,超霸二公可少乎?” (2002.5.18)
胡锦涛爲何拒收信件?怕里面有法院的传票! (2002.5.10)
中共政权爲何长寿? (2002.5.8)
争取民主首先要争取言论自由 (2002.5.6)
恐怖袭击与和平进程的时间关系 (2002.5)
又见“追查谣言” (2002.4.25)
别以爲老实人好欺负 (2002.4.12)
从“希望工程”弊案谈起 (2002.4.10)
评朱熔基政府工作报告 (2002.4)
爲长春播放法轮功电视片申辩 (2002.3.22)
江泽民,退?不退?半退? (2002.3.17)
黄谷阳爲何杀人自杀? (2002.3.15)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 (2002.3)
给某些反法轮功人士上一课 (2002.2.11)
再谈双核心之争 (2002.3)
双核心之争 (2002.2)
李文和案与美国社会制度 (2002.1.29)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之二) (2002.1.24)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 (2002.1.19)
也谈乡愁 (2002.1.7)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