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失败不在于你没有得到你想得到的,

   而在于你没有去做你想做的。在我看来,

    幸福的一生就是一直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

胡平    2002年3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博士因为被美国联邦政府司法部指控犯有非法下载机密资料罪而被拘押审讯,后于二零零零年九月十三日获释出狱。最近,李文和先生出了一本书《我的国家告了我》(My Country Versus Me),记叙了他的这段经历。书我还没读到,只是从报刊上读到相关报导,其中引述了李文和的几句话,令人感慨。


   
李文和说,他从冤狱学会了一条教训,那就是不要相信政府。这话貌似偏激,其实有它的道理。不相信政府,对政府满怀戒心,唯恐政府变得过于强大,唯恐政府滥用权力侵犯人民的自由,这正是美国政治的一个传统,是美国特色的政治,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正是出于对政府的不相信,美国人才设计出三权分立的制度,颁布了权利法案。李文和案件告诉我们,即便是这样一种对政府权力作出最大制约的制度,也可能发生权力的滥用,由此可见,坚持对政府的不相信态度仍然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李文和身陷冤狱,但始终不屈服,不放弃。这也是因为他对美国的制度有信心。李文和说美国仍有最好的司法制度,但是被不适当的人运作,使他陷入悲惨的局面。李文和注意到把制度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相区分,这是很重要的。由于人类本身是不完美的,所以才需要良好的制度,然而也正因为人的不完美,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消除一切不完美而达到尽善尽美。所谓好制度,就是要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误,允许人们对它进行批评进行争论,从而为不断的改进提供广泛的空间。


   
李文和是以窃秘泄秘的罪名被监禁的,照说这种罪名最容易让政府以保密的名义一手遮天,黑箱作业,然而李文和即便在监狱中也享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他知道他可以向社会大声说出自己的冤屈。这就给了他希望与信心。李文和的案例再次证明,有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是衡量一种制度好坏优劣的最起码的标准。


   
在《我的国家告了我》这本书里,李文和还感慨地写道,在监狱里我曾经这样想,不论多聪明多努力,一个像我这样的中国人,亚洲人,是永远不会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的。在美国,我们永远是外国人。


   
李文和这话讲得很沉重,因为他有切肤之痛。我也听到过其他一些美籍华人根据亲身经验讲过同样的话,相信都是出自真诚。然而问题是,在美国,中国人,亚洲人,真的不可能融入主流社会吗?象骆家辉、吴振伟这样得到美国选民拥护当选上州长和国会议员的美籍华人,象贝聿明、马友友这样由于专业上的卓越成就而在美国得到广泛承认与尊敬的美籍华人,他们是不是也觉得自己被主流社会所排斥,永远是外国人呢?恐怕不会吧。


   
《左传》上有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说,在不同的种族之间容易彼此猜忌,不容易互相信任。当然,种族因素并不是造成人与人隔阂的唯一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很多因素,例如不同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和经济利益,也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不信任,甚至敌意。只不过种族的差别是最表面的,最一目了然的,因此是最难以掩饰的,最容易感受到的。另外,种族差别又是天生的,最不可改变的,因此,由种族差别导致的隔阂又是最顽固的,最难以消除的。


   
美国既然是以白种人为主体,所以,黄种人、黑种人要进入美国社会的主流就相对困难一些。但是由于美国制度的自由、民主和开放,由于美国的移民传统,我们必须承认,和世界各国相比,美国是最能包容少数族裔,最能接纳少数族裔的。中国人要想在其他那些不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国家里融入人家的主流社会,都要比在美国更困难。反过来,白人、黑人、阿拉伯人,要移民中国融入中国的主流社会就是容易的么?我以为很困难,比中国人融入美国更困难。


   
如此说来,李文和感慨中国人不容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那并不是美国制度的过错,也不是美国社会的过错,而是人性的普遍弱点。


   
李文和说道,他身为美国公民二十四年却从没有投过票,现在他很后悔从前没有很好地运用公民权利,出声反对歧视,选出更好的政府。对新一代,"我只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华裔和亚裔美国人要站出来!"美国的制度是好的,它给予每个公民同等的权利。但是只有我们积极地运用这些权利,我们才能为自己争得应有的利益。


   
李文和说,他相信,如果他要是在中国大陆或苏联,被怀疑是间谍,可能早给整死了。所以李文和写道,"至今我可以说,我仍然乐于说自己是美国人""美国是我的国家"。诚哉斯言。□

 

——《北京之春》 2002年3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2/40/2003719164956.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不提“胡核心”意味著什麽? (2002.12.27)
永不放弃 (2002.12.26)
黎安友文章之我见 (2002.12.12)
中共第四代能否纠正前任的错误 (2002.12.6)
什麽叫渐进改革? (2002.12.5)
简答海壁 (2002.12)
如何评价十六大 (2002.12)
威权稳定与知识精英责任 (2002.12)
“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 (2002.11.28)
道德真空是怎样造成的?——再评“与时俱进” (2002.11.21)
“与时俱进”,还是“与党中央俱进”? (2002.11.15)
陈奎德十年前提出“中国向右翼专制转变的可能性” (2002.11.17)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稳定压倒一切” (2002.11.14)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上) (2002.11)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下) (2003.4)
江泽民要向布希说什麽悄悄话?(下) (2002.10.24)
江泽民要向布希说什麽悄悄话?(上) (2002.10.18)
两种不确定性 (2002.10.19)
莫把恶心当感动,莫把剥夺当奉献 (2002.10.11)
简评《明报》秦胜短评 (2002.10.10)
他们爲什麽向美国大使馆提抗议? (2002.10.8)
让我们不要再谈村民选举 (2002.10.8)
两代“海归”,两样心情 (2002.10.1)
政治稳定是怎样维持的 (2002.10)
法轮功,One fits all (2002.9.26)
反恐之战任重道远——纪念911一周年 (2002.9.12)
哪些资本家真心支援共产党? (2002.9.5)
中共正在变成社会民主党吗? (2002.8.31)
江泽民想留任,困难更大了,机会更小了 (2002.8.30)
从“你的问题你自己知道”这句话谈起 (2002.8.26)
纽约警察如是说 (2002.8.22)
重温索尔仁尼琴对“缓和”的批判 (2002.8.15)
关于美中安全审查委员会报告 (2002.8.9)
中国政府爲什麽不收富人的税? (2002.8.8)
美国是第一第二故乡 (2002.8.5)
中国人应该多研究日本 (2002.8.1)
《七一》话中共 (2002.8)
“惜乎不中秦皇帝”─也谈林彪事件 (2002.7.27)
法轮功抗暴三周年 (2002.7.24)
阅尽沧桑之后──一代知识份子的反思 (2002.7.19)
江胡起风波 (2002.7.18)
“记忆”与“遗忘”的双重困境 (2002.7.15)
“非法之法不是法”与“恶法亦法” (2002.7.11)
共军还会向民衆开枪吗? (2002.6.27)
杨建利事件与中国的法治 (2002.6.12)
纪念“六四”十三周年 (2002.6.5)
评胡锦涛访美 (2002.6)
跪交请愿书也是非暴力抗争 (2002.5.28)
单眼人,双眼人与异族通婚 (2002.5.25)
在西方,只有媒体老板才享有新闻自由吗? (2002.5.24)
互联网与言论自由 (2002.5.18)
“佶京俅贯江山里,超霸二公可少乎?” (2002.5.18)
胡锦涛爲何拒收信件?怕里面有法院的传票! (2002.5.10)
中共政权爲何长寿? (2002.5.8)
争取民主首先要争取言论自由 (2002.5.6)
恐怖袭击与和平进程的时间关系 (2002.5)
又见“追查谣言” (2002.4.25)
别以爲老实人好欺负 (2002.4.12)
从“希望工程”弊案谈起 (2002.4.10)
评朱熔基政府工作报告 (2002.4)
爲长春播放法轮功电视片申辩 (2002.3.22)
江泽民,退?不退?半退? (2002.3.17)
黄谷阳爲何杀人自杀? (2002.3.15)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 (2002.3)
给某些反法轮功人士上一课 (2002.2.11)
再谈双核心之争 (2002.3)
双核心之争 (2002.2)
李文和案与美国社会制度 (2002.1.29)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之二) (2002.1.24)
读李文和感言有感 (2002.1.19)
也谈乡愁 (2002.1.7)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