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二章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 电子版 20078)

27.從眾性

    思想改造之所以可能,那和人心中的某些特性或習性也是分不開的,例如從眾性,一貫性以及世界公正之信念。

    先講從眾性。一般人都喜歡和週圍的人——朋友、同事、同輩,以至陌生人——在言行舉止上保持一致。古人說:“入國問禁,入鄉問俗,入門問諱。”人是社會動物,人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之中。和他人保持一致有助於人際關係的潤滑,能够給人帶來若干便利;反之則可能造成種種麻煩。社會中的每一羣體通常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言行模式或規範,這就對任何一個希望被該羣體接納的人構成一種羣體壓力。所謂從眾性,就是指一個人感受到羣體期待的壓力而力圖在言行上與眾人一致。

    從眾性可分兩種。一種是内化,一種是屈從。當你内心認為某羣體的規範是正確的或正常的從而採納之,這叫内化。當你僅僅在外部言行上採取那套規範而内心持有異議,這叫屈從。大多數人的從眾性介乎兩者之間。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之所以接受某羣體的規範,既非出於對之堅信不疑,也非出於違心的屈從。事實上,我們往往根本就没有屬於自己的明確的觀點。我們衹是貪圖便利,人云亦云,隨大流而已。我們並不以為“羣眾”必定高明,不過我們相信和羣眾站在一起總不致於太錯,再說,天塌了自有高個子頂着,倒霉的又不是我一個。這當然不是說我們都没有堅持己見的願望,問題在於,我們常常形不成自己的意見。因為要形成自己的意見,往往需要借助於和别人的自由交往。倘若别人都眾口一詞,我們便很難對自己的不同意見產生信心。

    顯然,從眾性的强弱和政治文化環境大有關聯。一個社會越專制,越封閉,越一元化,其中的個人越難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見,而堅持一種有悖常軌的意見所付出的代價也越大。於是,整個社會的從眾性便越强。

    有些觀念會加强從眾性。一是决定論,一是人民崇拜。假如你相信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些事件是命中注定的或客觀必然的,是不以個人的意志或偏好為轉移的,你就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使自己適應於社會,適應於現實,放棄自己原有的那些不合時宜的觀點或行為習慣。十九世紀末,西方思潮進入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派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爾後,各種版本的歷史决定論又風靡一時,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决定論或人類歷史發展五階段論。甚至在提倡自由民主的一派人那裹,也常常抬出歷史决定論的大旗為己助威,所謂“歷史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到了一九四九年之後,歷史决定論思想更進而成為支配性思潮。共產黨自稱為歷史規律的體現者,從而把自己的一切作為都視為客觀必然。按照上述理論,人們說話行事,不是要根據個人對善惡是非的判斷,而是要根據對所謂時勢潮流的把握。至於人民崇拜的觀念,一方面取自古代中國的民本思想,一方面取自近代俄國的民粹主義,再有便是被錯解的民主主義。這種被錯解的民主主義不是把服從多數視為必要,而是將之徑直地等同於服從真理。多數成了真理的化身,道義的化身。歷史决定論美化了趨時附勢的心態,人民崇拜美化了迎合多數的心理,兩者加在一起,便使得從眾性變本加厲。

    激烈的反傳統思想也可能導致從眾性的强化。乍一看去,情況似乎應該是相反的。既然反傳統意味着突破原有的思想模式,它理當鼓勵獨立思考的精神。事實亦是如此。以反傳統著稱的五四運動一度開放了一個個性解放,各種思想紛然雜陳的局面便是明證。然而,一旦反傳統激烈到對傳統的一概否定,一旦這種激烈的反傳統本身成為一種傳統,事情就會正好顛倒過來。托克維爾指出.如果個人不再依靠傳統,他就必然會環顧四鄰以求確認自己的判斷。於是,拒絕接受既定意見和急於遵從同輩的意見,便構成了同一枚錢幣的兩面。五四運動之所以引出若干流弊,道理就在於此。

 

   

Home | Up | 13 四九年不是政治理念的勝利 | 14 關於“不理解而信從” | 15 真是“心悅誠服”嗎? | 16 無形的壓力 | 17 從“殺鷄嚇猴”到“殺猴嚇猴” | 18 單一價值標準體系:觀念與結構 | 19 為甚麼針對知識份子 | 20 思想改造的二重性 | 21 真理的強制性 | 22 真理的功利性 | 23 真理的階級性和立場問題 | 24 小心“丐論” | 25 事實的暖昧 | 26 價值的暖昧 | 27 從眾性 | 28 一貫性 | 29 世界公正之信念 | 30 追求生命的意義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