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二章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 电子版 20078)

13.四九年不是政治理念的勝利

    假如思想改造運動果然如此荒唐(果然如此),那麽它何以竟能發生?難道不正是我們自己當年曾極為真誠地進行思想改造嗎?現今人們一談到自己在“文革”中的行為時,一言以蔽之曰“幼稚”、“狂熱”。可是這兩個詞實在說明不了多少東西。

    這就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流行到共產黨革命在中國大陸的勝利談起。當然,本節祇能給出提綱式的說明。

    從戊戌維新以來,古老的中國就一直懷着强烈的追求摩登(現代化)的衝動。這種衝動很容易使一般人產生“唯新是從”的態度;新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對的。中國人抛棄了循環的或倒退的歷史觀而接受了進化的歷史觀。按照這種歷史觀,歷史運動被看作是人類成就的積累過程。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被初次引入中國時,就被冠之以“最新學說”之美稱。很少人意識到那會是對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摧殘或否定,多數人以為它是在保留以往的成果(這一點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礎上對現存社會巨大缺陷予以有效治療的,可達到一個更美好狀態的藥方。

    毫無疑問,十月革命在加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即所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是一個來自西方而又反西方的理論,因而能同時滿足一些中國人既要學習西方又要維持民族驕傲的矛盾情结。列寧關於“先進的亞洲,落後的歐洲”的觀點迎合了一般後進民族希圖一舉而居於歷史前衛的急功近利的願望。共產黨的建黨學說提供了一套以大眾為名的精英組織理論,從表面上調和了精英與大眾的裂痕。對科學效用的驚服導致了“科學迷信”,也就是對科學的非科學態度。而馬克思主義則自我標榜為科學的結晶。馬克思主義既有复杂晦澀的龐大體系,又有簡單明快的獨斷信條,這就為一些渴望行動的知識份子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武裝。一方面,馬列主義肯定了一個與傳統大同社會相類似的關於完美社會的高度理想化目標,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一整套具有馬基雅維里風格的極為精明的鬥争手段;這就使得人們可以在以苛刻的道德標準否定現實社會的同時,又能够在自己的行為中罔顧最起碼的道德約束。再加上民國以來的内憂外患,部分知識份子的邊緣化,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不少人對西方文明產生幻滅,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全球性的左傾思潮泛濫,凡此種種,便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流行的諸般因素。

    但是,有一點需要提醒,上述諸般因素的作用不宜夸大。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直到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國知識份子認同馬列主義的依然衹佔很小的比例。在四十年代,知識份子中不滿現政權的人數急劇增加,但在政治上、思想上投身共產黨的仍然為數甚少。

    共產黨在一九四九年的勝利绝不是甚麽“歷史的必然”,也不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念的勝利。第一,中共領導的那場革命,在很小的程度上是所謂無產階級的革命,在較大的程度上是一場農民的革命。甚至中共自己也承認,一九四九年的革命祇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而非“社會主義革命”。第二,這場革命的勝利,主要是軍事的勝利,而不是政治理念的勝利。

 

   

Home | Up | 13 四九年不是政治理念的勝利 | 14 關於“不理解而信從” | 15 真是“心悅誠服”嗎? | 16 無形的壓力 | 17 從“殺鷄嚇猴”到“殺猴嚇猴” | 18 單一價值標準體系:觀念與結構 | 19 為甚麼針對知識份子 | 20 思想改造的二重性 | 21 真理的強制性 | 22 真理的功利性 | 23 真理的階級性和立場問題 | 24 小心“丐論” | 25 事實的暖昧 | 26 價值的暖昧 | 27 從眾性 | 28 一貫性 | 29 世界公正之信念 | 30 追求生命的意義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