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与H是北大同学。他们或许也恰好代表了科学与民主,

它们正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孜孜以求之的理念。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二人的际遇似乎证明了

一个让人感叹的结果——科学只在彼岸绽放,

而民主在此岸与彼岸却都陷入了萎缩……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两种流放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15年7月17日

 

624日 阴

在一本过期的《纽约客》上,我看到Z的照片,消瘦、矜持、疏离,还有少许的困惑。他是科学界新的超级明星,据说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p,q),其中每一对素数之差,即p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即使我调动所有的数学知识,也搞不清它是什么意思。

不过,他却让我想起了H。是在皇后区的H家,我遇到了Z,他穿一件毛衣,似乎是棕色的,上海人的谨慎、整洁。同时还有一个同样来自上海的文学批评家,他的那些敏锐的文章也曾在80年代轰动一时。

那是去年三月的纽约,有好几个下午,我坐地铁沿橙黄色的线,去拜访H。在Dr-Rego Park站下来,右转走上5分钟,就到了一排灰白色的两层楼,H家是其中的一栋。(这条线到底就是Jamaica站,是木心笔下的琼美卡,不过现实的琼美卡一点也不诗意)

H是我心目中的英雄。6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有关言论自由的长文时,很是被他的行文的雄辩与逻辑的缜密所折服。考虑到这文章写于1970年代末,这折服转化成了深深的崇拜。

这文章也将他推到公共舞台上。那个时刻的公共舞台狭小的可怜,它不过是北京西单的一块砖墙,人们将自己的表达贴到墙壁上,或是油印成粗糙的杂志。这狭小的舞台却有着惊人的扩散度,在短暂的时间中(它的高峰期不会超过6个月),它成了整个舆论的中心,也将一代最有创造力的青年——从政治、思想到文学与艺术——展现出来。

倘若B是最先锋的文学表达、W是政治上的最富前瞻性的判断,那H一定是思想上最深入的探索者。

这一定也是他人生中最兴奋的一刻。他的文章发表于一份叫《沃土》的油印杂志上。尽管此刻的中国处于冬日刚刚过后的贫瘠中,却蕴涵着特别的渴望与生机。H喜欢引用爱尔维修在启蒙时代的著名描述——有些时刻,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处于彷徨徘徊的境地,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指点。人们的心灵恰为一片犁松口的土地,最容易吸收进真理的甘露。这个时候,思想的作用、真理的作用可以是十分巨大的,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时机,大多数人又会重新变得麻木不仁、听天由命,象板结的土地,真理之露纵然倒下去,却不能被吸收,不能使它肥沃滋养。

一直到1987年离开中国前,H似乎都处于这沃土中。尽管政治控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社会对于自由与新思想的渴望,却似乎总能冲破它。W的审判标志着西单民主墙时代的终结,但随之,高校的人大代表的竞选却激起了新的希望。作为北大的一名研究生,H成功的当选。这似乎也是民主实验的令人诧异一刻,这些大学生选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改善毫无兴趣,却将选票给予了一个大谈言论自由重要性的候选者。

接下来几年中,他也是一个活跃甚至过度喧嚣的知识界的重要一员,知识分子与具有改革倾向的政治人物间正达成一种新的默契,他们彼此需要、相互鼓舞。这一剧目在1968年前的布拉格,在赫鲁晓夫初期的莫斯科,都曾令人心醉的上演过。但之后,它们都从喜剧划向了悲剧。

在北京的悲剧发生时,他正在纽约,编辑一份海外中文杂志,这份杂志象是1979年的西单精神的某种延续,倡导现代民主、自由观念,也集结那些异端者。之前,他放弃了哈佛的攻读学位机会,这既可能是因为他的思想方式已经成型,不愿再去适应西方的学术训练,他要面对的是19世纪民主缔造期的西方思想试验,而不是这些充满了footnote的拘谨的理论文章。也可能纯粹是懒惰与内心的骄傲,让一个四十岁的、中文表达如此的精彩的知识人进入另一种语言,我们都知道这其中会蕴含着多少挫败感,新语言变成新的牢笼,让你变得如此幼稚、浅薄、笨拙、自我厌恶。

况且,对于此刻的他来说,波士顿与纽约正热闹非凡,大批中国留学生正把他们在国内无法实现的公共理想、政治诉求的热情都投放于异乡,他们组织各种学社、发表演讲、编辑杂志。这情绪因为1989年夏天的事件而达至巅峰。海外的中国学生们发现,他们所参与的不仅是中国内部的变化,而变成了全球性的焦点。简单的思想争辩不再足够,他们要转化成明确的组织与行动。

在我见到H时,所有昔日的热情与戏剧性早已散去。他斜仰在躺椅上,仍在言说,一些时候仍雄辩有力,但是那沃土般的感受再难重现。他去国已经27年,象很多声名显赫的80年代知识人一样,他的名字已几近遗忘。而在他所所居的纽约,他经历了种种是是非非,各种组织与行动早已陷入低谷。他的舞台不断缩小,最终只在日趋边缘化的流亡者杂志与广播上占据一个角落。

不过,他的敏锐仍令人赞叹。仅仅透过网络新闻了解中国,他的短小的评论文章仍常常准确、透彻。但这也是令人遗憾的赞叹,他是反应型的思维方式,有更多、更直接的信息刺激,他的理解就越充分、直觉亦更佳。我猜,最适合他的职位时《纽约时报》类的社论作家。

可惜的是,除去对犬儒主义的论述,他再未写出昔日的那种长篇作品。在那类融合了现实感、思想论辩的长文,最能充分展现他的才能。我常觉得他的创造力被严重低估了。他的论言论自由的文章、在1989年悲剧发生后的长篇评论,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进入米奇尼克、哈维尔的序列,他们都是20世纪对抗极权主义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这感觉在我读到《纽约客》上关于Z的特写文章时,更为显著。被现实世界的悲惨流放,《纽约客》的记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素对于数学家的有趣评价。对于很多人来说,长期籍籍无名的Z象是从一个流放地的突然归来。

我还记得是夜在H家的晚餐,酒喝了几杯,原本拘谨的Z放松下来,说起突然改变的际遇,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北大的特聘教职,这蜂拥来的荣誉与巨大认可象是个童话故事。我们都为Z感到兴奋,这是一个天才理应所得。但我也感到某种不安,H却从未获得他理应的认可,他的那些思考与写作本应影响整个中国的变革,本应获得更广泛的承认。但一个数学理念禁得起漫长的等待,政治理念则往往需要时代的配合。另一个沃土的时代似乎过分遥远。

ZH是北大同学。他们或许也恰好代表了科学与民主,它们正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孜孜以求之的理念。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他们二人的际遇似乎证明了一个让人感叹的结果——科学只在彼岸绽放,而民主在此岸与彼岸却都陷入了萎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霍默静)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3045

     
   

Back | Home | Up | Next

年终回顾:2015年中国外交态势 (2015.12.28)
想象力的极限还是存在的极限 (2015.12.23)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六)(2015.12.15)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五)(2015.12.15)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四)(2015.12.07)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三)(2015.11.16)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二)(2015.11.10)
中国经济改革述评(之一)(2015.11.02)
中共的“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公然违宪和侵犯人权 (2015.12.10)
从阿马利克的《苏联能存在到1984年吗》谈起 (2015.11.26)
把对等进行到底——盘点习马会 (2015.11.12)
从李嘉诚、任志强看中港企业家的生态环境及其应对 (2015.11.2)
习马会后:假如某大陆邦交国表示要和台湾建交…… (2015.11.8)
习马会:台湾争取大陆接受对等地位,一中两府即两韩模式 (2015.11.6)
点评关于习近平访英的两个段子 (2015.10.30)
异议运动与民主运动 (2015.10.27)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读陈冠中《建丰二年:新中国乌有史》(2015.10.16)
女儿如何被洗脑 父亲如何反洗脑——读齐家贞《黑墙里的幸存者》-3 (2015.10.12)
女儿如何被洗脑 父亲如何反洗脑——读齐家贞《黑墙里的幸存者》-2 (2015.10.12)
女儿如何被洗脑 父亲如何反洗脑——读齐家贞《黑墙里的幸存者》-1 (2015.10.05)
写在占中一周年 (2015.10.1)
中国当代史难在事实与解释 (2015.9.20)
从商业部长王磊丰泽园吃饭没给钱说起 (2015.9.20)
中國病毒這個問題攸關中國和人類前途 (2015.9.20)
有如此恶劣的手段 就不要再奢谈什么美好的目的——读戚本禹《回忆江青》有感 (2015.9.17)
简评王岐山有关中共合法性论述 (2015.9.11)
习近平行“左手礼”是不是小事 (2015.9.11)
张春桥的《狱中家书》怎能比葛兰西的《狱中札记》(2015.9.8)
为何周恩来与朱德都死在毛泽东之前?(2015.9.4)
邓小平九二年南巡讲话为何被篡改 (2015.9.2)
美国对华政策何处去 (2015.9.1)
从对比中美生活差异的一句话谈起 (2015.8.21)
习近平敲打团派 意在阻止胡春华接班 (2015.8.17)
在大纽约地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5.8.15)
结束老人干政与强化个人独裁 (2015.8.10)
现在中国民主转型的机会比89年更小 (2015.5.5)
习近平大讲政治规矩意在获取独裁权力 (2015.8.5)
知青运动理当否定 (2015.8.3)
两种流放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15.7.17)
台湾大选书写历史 (2015.7.20)
“一中同表”之我见(下)(2015.7.15)
“一中同表”之我见(中)(2015.7.14)
“一中同表”之我见(上)(2015.7.7)
有了责任,就有了责任感——从电影《十二公民》谈起 (2015.7.10)
阅读布罗茨基 (2015.6.26)
从周永康与薄熙来的庭审差异看中共政局 (2015.6.19)
周案落幕 打虎告停 纪委削权 内斗方酣 (2015.6.13)
评留学生“六四”公开信与《环球时报》社评——纪念“六四”26周年(下) (2015.6.12)
评留学生“六四”公开信与《环球时报》社评——纪念“六四”26周年 (上)  (2015.5.29)
习王打虎受阻果不其然 (2015.6.5)
简评中共当局《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2015.6.1)
回顾八十年代的自由化浪潮——纪念六四26周年 (2015.5.25)
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5.5.18)
反思文革、反思共运的新课题——从《五七指示》谈起 (2015.5.15)
点评王岐山4.23讲话 (2015.5.14)
习仲勋和恐惧的自由主义 (2015.5.12)
不肖子习近平 (2015.5.4)
中国政府并没有一套针对美国的“百年马拉松” 秘密战略 (2015.5.2)
又一个“中国特色”-超多的非婚生子女 (2015.4.30)
罪恶黑幕揭开一角(下)(2015.4.27)
罪恶黑幕揭开一角(中)(2015.4.27)
罪恶黑幕揭开一角(上)(2015.4.7)
从“行贿日记”看中共反腐 (2015.4.17)
不要把习近平想得太复杂 (2015.3.26)
法轮功活摘指控获间接证实,黄洁夫讲话“你懂的” (2015.3.24)
“反党集团罪”重新出笼 (2015.3.20)
《穹顶之下》:从热放到冷藏 (2015.3.16)
专制就是垄断做好事的权力——看柴静的《穹顶之下》,我想到郑义的《中国之毁灭》 (2015.3.6)
小官如何成大贪 (2015.3.9)
习近平、王岐山“不信邪”到底是什么意思 (2015.3.3)
邓力群去世与当前中共意识形态状况 (2015.3.2)
邓力群在历次反自由化运动中都扮演了急先锋角色 (2015.2.11)
反思占中(二)(2015.2.20)
反思占中(一)(2015.2.6)
是迫在眉睫、势在难免了吗?(2015.2.9)
试论作为民主活动政治家的陈子明——追思陈子明(上)(2015.2.2)
试论作为民主活动政治家的陈子明——追思陈子明(下)(2015.2.2)
王立军推倒了第一张骨牌——写在王立军夜投美领馆三周年前夕 (2015.1.26)
重读赵紫阳5·17书面讲话——纪念赵紫阳逝世十周年(下)(2015.1.23)
重读赵紫阳5·17书面讲话——纪念赵紫阳逝世十周年(上)(2015.1.9)
不应指望89年的赵紫阳去当91年的叶利钦 (2015.1.20)
呼吁当局尽快释放于世文等人 (2015.1.12)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7/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