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有权者的语言;

          语言是无权者的权力。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选择更多年

 

 

 

 

知青一代愧对乡亲

胡平  20111128

 

  几天前收到一位朋友转发的邮件,标题有点耸人听闻,叫《中国知青“占领华盛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名叫“岁月甘泉”的合唱团在华盛顿、纽约等地剧院演出的一段文字和一组视频。

  “岁月甘泉”合唱团是由耶鲁大学交响管乐团与来自耶鲁、康州、印地安娜州和华盛顿地区合唱团两百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演出大型交响叙事组歌《岁月甘泉》。按照海报的说法,这一大型交响叙事组歌演绎了“中国知青的历史沧桑和一代人的追求”。组歌的词作者苏炜是我的老朋友,文革中曾下放海南岛,现在耶鲁大学任教。合唱团的两百多人大部分也都当过知青。尽管这些人都已年过半百年过花甲,但至今仍怀有浓烈的知青情结

   
这部《岁月甘泉》,就和许多知青回忆录知青文学知青艺术一样,有一个巨大的缺失,那就是被我们称为乡亲的农民,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不幸。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二等国民,继续承受着制度性政策性的歧视与压迫。作为当年的知青,我们有多少人为他们申张过正义与公平?

  说来也是,知青一代确实是很特殊的一代。通常,一代青少年,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大家的生活轨迹就分道扬镳,有的上有的下,彼此的地位境遇就已经拉开差距。所谓老三届这一代却不同,由于毛泽东发出最新最高指示,在68年底69年初,几乎是一锅端地被上山下乡:不分男女,不分红五类黑五类,不分造反派保守派逍遥派,不分团员非团员,不分成绩好成绩坏,大家统统都成了农民。虽然也有人分到城镇当工人,或是凭关系开后门送去当了兵,或是硬呆在城里不肯走,但数量都很少。自那以后,接连几届中学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也被上山下乡。这就构成了所谓知青一代。

  知青一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尽管他们的个性、资质和家庭背景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段极其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曾经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远离城市,远离父母,进入中国社会的底层,在艰苦的农村,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一段共同的经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于是形成了知青一代特有的群体认同。

  我看了几段《岁月甘泉》的视频,又转发给其他一些朋友并且贴上了网,引来种种议论。不少人批评《岁月甘泉》太浪漫太激情,以至于淡化了当年的苦难以及对青春的摧残。这其实是回首往事者最常见的陷阱,再不幸的经历,如果你终于挺过来了,时过境迁,尤其是如果你现在还混得不错,那苦涩也就酿出了几许甜味,它甚至比没有苦难的日子更让你感到深沉和美好--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值得深入的话题。

  在我看来,这部《岁月甘泉》,就和许多知青回忆录知青文学知青艺术一样,有一个巨大的缺失,那就是被我们称为乡亲的农民,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不幸。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这个国家的二等国民,继续承受着制度性政策性的歧视与压迫。作为当年的知青,我们有多少人为他们申张过正义与公平?

  不要说什么“国情”,城乡户口二元制绝对算不上“国情”,因为在所谓“旧中国”并没有什么城乡户口二元制。不要说什么政府已经在着手户籍制度改革了,有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了;问题是,废除城乡户口二元制无非是一种回归,就像当年恢复高考,哪里还用得着试点呢?让这种罪恶的制度多拖延一天,就意味着让亿万农民多受一天的苦难,多受一天的侮辱。

  今日中国,从政界到商界到文化界以及其他各行各业,都有知青一代占据要津。别指望那批当上首长或是给当局做幕僚的了,以他们早就拥有的决策权力,如果他们还把农民当作平等的人,城乡户口二元制早就废除掉了。

  问题是,其他的知青为什么不为农民大声疾呼呢?毕竟,在今天,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话语权。呼吁几声并没有多大的政治风险,为什么还躲躲闪闪呢?如果我们自己就没有强烈的冲动为农民鸣不平,如果我们自己骨子里就把农民当作下等人,那就别再奢谈什么对农民乡亲的感恩怀念什么厚谊深情了。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的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二等国民的地位,知青一代已然愧对乡亲。

  自由亚洲电台(RFA)首发

  ------
 

附录

中国知青“占领华盛顿”

    2011
1023日,正当众多美国民众占领美国首都华盛顿(Occupy Washington, DC)之时,近200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知青们,也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印第安那各地赶来,与当地华盛顿知青会合,在美国著名的Strathmore音乐厅,演出了一幕中国知青“占领华盛顿”的大合唱。

   
什么叫辉煌?这才叫辉煌!?
  在这样音乐厅演出,此生足矣!?


   
演出前后,有以下四大镜头值得记录。

   
其一,在正式演出前,美国耶鲁大学乐队指挥Thomas Duffy2000名中外观众,引用了著名耶鲁中国史教授史景迁对文革和知青的阐释:美国人只知道文革是一次疯狂的造神运动,其实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乌托邦,是2000万年轻人整整一代的理想、记忆和生命的凝结。我们可以嘲笑、惊奇和辱骂,但不可以遗忘和误解。

   
耶鲁大学乐队指挥Tom Duffy。他不懂中文,但对中文歌词竟能倒背如流。犹如我们唱意大利歌剧。

  年轻的耶鲁乐队成员。他们都是业余乐手,但许多人的专业是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他们告诉本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政治学的体验。

  随后,指挥请在座的观众中,曾有上山下乡经历者起立,接受大家的敬意;也请有兄弟、姐妹、父母插队经历的观众起立;尤其是,他请200位演唱者中,本人和家人有插队经历者举手,竟然有70%左右歌友,神情庄严地举起双手,全场以雷鸣般的掌声,向演唱者表示敬意。这段插曲,充分起到了活跃气氛、上下互动的艺术效果,并引领全场预先进入文革的氛围和知青的意境。

  其二,近200个中国人竟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摒弃私利,全力以赴,证明海外华人并不是一盘散沙。据初步调查,多数演唱者的背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出生于19501960年代;1978年前当过工农兵;文革结束后第一批考入大学;1980年代留学美国;目前大多是定居美国的专业人士,包括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公司老板等。

  理论上,这些人最热爱自由,最讨厌被管束,但大到演出、合练,小到吃饭排队、衣食住行,处处服从指挥、时时遵守纪律。我们在台上必须挺立不动长达60分钟之久,任何人都不许瘙痒、乱动。本人戏称:想当年,邱少云宁愿被火烧死,也纹丝不动,而我们为了“占领华盛顿”,响应美国穷人“杀富济贫”的革命号召,这点小小折磨,何足挂齿?

  其三,组织者的巨大能量,折射出文革知青的素质。文革培养了一代演说家、书法家、组织家和歌唱家,这些知青精英又经过近30年美国主流社会的洗礼,各种组织才能更加如火纯清。

  为了组织这台演出,首先需要将200个“日理万机”、“犹如散沙”的专业人士集中整整一年,进行艰苦而又风雨无阻地排练;其次需要筹款,租一个场地就要30000美元,所有交通和膳食费用都需要自筹;再次需要确定独唱演员、乐队、指挥、场地、艺术总监、排练指挥;当然还包括极为繁重和硕碎的接待、交通、膳食、摄影、录像、剧务、财务、网站、字幕、服装、化妆和售票等。

  一位参加演出的美国朋友从内心里感叹:只有你们这批中国人,才能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任务,这才是中国真正的软实力,幸运的是,你们都留在了美国,不然的话,美国是斗不过中国的。

  其四,演出前后,当地的哥们为我“接风洗尘”,共同分享了他们对上山下乡的观感。需要一提的是,华盛顿和马里兰是我“早年”留学的第一站。根据移民学的研究,第一代移民在外国转了一圈的人生,最难忘和最喜欢的往往是第一站,犹如“初恋”,刻骨而且铭心。所以,冥冥中,在离开华盛顿后的19年里,我跳槽的首选一直是华盛顿。无奈,美国首都的门槛太高了。希望并且相信本人的旅美生涯,能在华盛顿划下句号。在演出前后两次聚会时,许多哥们已是20年不曾谋面,但回忆当年的洋插和曾经的土插,所有的时光距离,都在拥抱和欢笑中消失。

  一位好哥们是华盛顿黄河合唱团的founding
 father,经历过插队,现为一家企业的老板认为,整场演出勾起了他难以抑制的知青情怀,常常听得热泪盈眶;另一位没有插过队的说,尽管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猪跑,那第五首中“想妈妈”的唱词,使她不禁情绪难以控制。尤其是,所有在场的哥们都表示,我们合唱的水准太高了,其中一位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女中音专业出身,也由衷敬佩我们的“半专业”水准。

   
通过这次合唱,本人也总结了一些大合唱的技巧,与各位博友分享。第一,宁愿不唱,也不要乱唱。合唱最忌讳单独突然“放炮”。第二,合唱的真谛是合,而不是个人作秀。每当唱到高音,个别人很容易引亢高歌,忘乎所以,结果严重破坏团体的和谐;第三,合唱最容易唱快,解决之道就是眼睛死死盯着指挥。第四,紧跟众人是必要的,但众人并一定是正确的。在印第安那的演出,我们多次犯了全体男高音不出声的大忌,也许是太忌讳“放炮”,也许是希望紧跟大多数,结果全军尽“默”,惨不忍听。好在这次在华盛顿,我们吸取教训,获得空前成功。

  目前,正在酝酿下一次演出在芝加哥举行。这将是考验我们这里哥们能量的一次机会和挑战。

   
附上演出录像(国内版):
 http://www.56.com/w25/album-aid-9658027.html

  附上Yourtube(海外版): http://sygqchorus.org/StrathmorePerformance.aspx

  也请观看凤凰卫视对苏炜的专题采访。http://v.ifeng.com/his/201008/d11f6cac-d2aa-4c16-

作 者: 胡平
出 处: 《北京之春》 201111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170/20111128181609.htm
整 理: 20111128

     
   

Back | Home | Up | Next

乌坎事件颠覆“中国模式” (2011.12.30)
美国也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2011.12.27)
在纪念王老逝世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2011.12.21)
悼念哈维尔 (2011.12.19)
给绝食者强制灌食是人道主义吗 (2011.12.17)
一次奇怪的民意调查 (2011.11.12)
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这是个问题 (2011.12.5)
是政权利益,还是国家利益?——兼驳李希光“朝鲜是中国一级核心利益” (2011.12.1)
驳中共官方及其御用学者在藏人自焚问题上的荒谬论调 (2011.12.1)
我们没有自己的歌 (2011.12.5)
知青一代愧对乡亲 (2011.11.28)
占领政府楼 (2011.11.21)
【附录】白小刺: “衙门”肖像 (2011.10.21)
国际关注是帮倒忙吗 (2011.11.17)
为老知青索赔的维权英雄 (2011.11.10)
十八大赢家通吃 (2011.11.2)
从两份宪政时间表谈起——辛亥百年话宪政 (2011.10.31)
占领华尔街与中国的低人权 (2011.10.27)
密切关注藏人自焚事件 (2011.10.25)
卡扎菲虽死中共独裁犹在 (2011.10.23)
外交部发言丧尽天良 (2011.10.12)
辛亥百年话革命 (2011.10.7)
谈谈“民国热”—— 辛亥百年话民国 (2011.10.6)
中华民国到底还存在不存在?——辛亥百年话民国 (2011.10.3)
为什么老三届被一锅端都送下农村? (2011.10.2)
中共当局无权插手达赖喇嘛转世 (2011.9.26)
从李双江差点参加六二绝食谈起 (2011.9.21)
反恐之战了犹未了 (2011.9.12)
从“政治家族”看“新阶级” (2011.9.10)
林彪事件40周年有感 (2011.9.7)
共产党才最该下岗 ——评国产故事片《钢的琴》 (2011.8.31)
公平的秘诀在于分权——也谈重庆与广东的蛋糕之争 (2011.8.25)
集权制度的维持靠冷漠 (2011.8.24)
我们凭什么 信什么不信什么 (2011.8.24)
从赖昌星是不是人民英雄谈起 (2011.8.18)
该不该遣返赖昌星? (2011.7.8)
流亡藏人社区的民主建设 (2011.8)
从“七擒孟获”谈起 (2011.7.30)
史上最奇怪的恐怖袭击案——必须查明新疆和田718事件真相 (2011.7.25)
略论中国的民族问题(之二) (2011.7.13)
略论中国的民族问题(之一) (2011.7.06)
中共不亡 天理不容——写在中共建党90周年 (2011.6.30)
谁能整垮共产党? (2011.6.27)
还是叫“自荐候选人”好 (2011.6.21)
唱红就是胡折腾 (2011.6.10)
人大法工委讲话大错特错 (2011.6.9)
评内蒙抗议风潮 (2011.6.6)
不“不争论”了吗? (2011.6.2)
六四与中国经济崛起的关系 (2011.6.1)
为什么说八九民运是一场伟大的民主运动 (2011.5.31)
谈谈“中国特殊论” (2011.5.19)
从朱镕基批评《中国农民调查》谈起之三 (2011.5.16)
从朱镕基批评《中国农民调查》谈起之二 (2011.5.16)
从朱镕基批评《中国农民调查》谈起之一 (2011.4.25)
美国反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2011.5.5)
伟大的427 (2011.4.27)
从两份内参看89年的政治氛围 (2011.4.26)
温家宝哪壶不开拎哪壶 (2011.4.21)
了不起的民主实践——流亡藏人选举简介 (2011.4.18)
达兰萨拉观访小记 (2011.4)
与桑东仁波切谈中间路线——达兰萨拉观访笔记 (2011.4)
达赖喇嘛退休不是垂帘听政 (2011.4)
毛泽东是打算传位给江青毛远新吗 (2011.3.24)
俺们中学生都懂分权制衡政党轮替 (2011.3.16)
中国政府承认使用致命杀伤性武器镇压平民是反人类罪 (2011.2.28)
“好一朵茉莉花” (2011.2.24)
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吗? (2011.2.23)
冯正虎的快乐维权 (2011.2.15)
从“军队会不会开枪”谈起 (2011.2.10)
自由的细菌是很容易传染的 (2011.2.4)
也谈谈《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这首诗 (2011.1.19)
中美关系何处去? (2011.1.13)
点评七学者谈和平奖 (2011.1.3)
当有人自焚的时候…… (2011.1.3)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