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只是虚假的强悍,因为它总是指向缺少强大反击力量的对象,

         或者是那些虽然强大但不会进行反击的对象;

         否则它从一开始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从而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一种习性。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选择更多年

 

 

【附录】17年前皇甫平参与姓资姓社的那场争论

韩晓军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08年3月12日

http://search.jschina.com.cn/m_fullsearch/full_search.jsp

 

  浙江在线0311日讯 与周瑞金见面之前,记者与他通过多次电话与短信,一贯的斯文儒雅,与之前流传于世的政论时评之犀利不尽相同。

  有知情人事先点拨记者:周曾师从南怀瑾,每日雷打不动要打坐冥想,这点令他成为他口中的那种和谐人,也使他身上的矛盾相安无事:虽游刃仕途官场,却多年饱怀赤子之心;虽针砭时弊一针见血,为人却一贯的低调与真诚。

  周瑞金自退休之后,一直定居上海。其家附近的番禺路上的真锅咖啡馆,是周常与朋友会面的地方。记者这次去上海寻访他,也是与他约在那儿见面。

  那日下午,周瑞金徒步而来,年近七十的人,走路虎虎生风。笔挺衣装、纹丝不乱的发脚,有沪上知识分子的气度和考究。

  隔着玻璃远远地与记者招呼示意,到眼前话未开口,已盘腿坐定。服务生送来一壶铁观音,他们不认识皇甫平,但他们显然熟悉这位老客的喜好。

  茶酣耳热,周瑞金开始与记者回忆十几年前的那场争论。条分缕析,说到激动处,他的语速加快,表情变丰富,但,声音克制,表述的语言亦克制,是那种记下来即可成文的书面语。

  这点,与他的文字很呼应——即使有激越而狠准的观点要喷薄而出,也要字字珠矶,前后严丝合缝,不能落下被人攻击的软肋。这是他长年在各大主流媒体发表政论的职业习惯,也是退休后成为网络名嘴的基本素养。

  名片·周瑞金

  193910月生于浙江平阳县。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62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解放日报》,历任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并兼任华东分社社长。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中以皇甫平署名的评论产生了海内外的广泛影响。

  1991年农历大年初一,皇甫平发表了第一篇言论

  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1990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东欧剧变、德国柏林墙被推倒、波兰总统向瓦文萨交出权力、苏联共产党被解散、联盟被解体。

  周瑞金对往事的叙述从此处开始。我们旁边另一桌的沪上青年,正在讨论着刚刚看完的《大灌篮》。周瑞金的声音与这些愉快的议论交杂在一起,很有些时空转换的意境。

  经历了1989年那场风波的中国知识界,那时普遍地陷在批判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的语境中。而国际上发生的这些事,也让国内有些人产生错觉,认为苏联和东欧事件是改革引起的,甚至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就是在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由此,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集中到最后就是对改革开放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诘难。

  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周瑞金以一个老报人的敏感,认为《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到了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是年,周瑞金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主管评论。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新世说》栏目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庚午岁尾,传来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的讲话精神。

  这是邓小平第四次在上海过春节,与前三次不同,他发表的很多都是关于解放思想的观点。尤其在听了开发浦东的汇报之后,邓小平很动情,对陪同的同志说:改革开放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我一个人讲不行,全党都要讲。”“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这些话语重心长,涵义深刻。

  这时我感到,只写一篇新年小言论不足以宣传小平同志的最新指示精神。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共同商量,决定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宣传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文章。开篇就是大年初一发表的《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当时我们三人署的是皇甫平这个笔名。

  客观地讲,第一篇文章在读者中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文章中还是有骨头的,文章提“1991年是改革年是针对当时有人提“1991年是质量年的。还有那八个字: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是直接引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同志传达贯彻七中全会精神和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讲话时的原话。

  文章发到第三篇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批判的声调越来越高,说皇甫平把思想给搞乱了

  199132日,皇甫平第二篇文章《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发表。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指出90年代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文章传达了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讲话精神: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322日,第三篇文章《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文章从上海对外开放的反复,指出开发浦东、设立保税区、造就社会主义香港的尝试,一定要迈开步子,敢于冒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趑趄不前,难以办成大事

  第三篇文章见报引起了巨大的反弹。一些人的攻击开始升级,语句也尖锐起来。有人气势汹汹责问:主张改革不问姓社姓资的作者,你自己究竟姓社还姓资?在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样的字眼超敏感的那时,这样的诘问让周瑞金感到了浓重的火药味。

  第四篇文章《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透露了小平同志关于人事组织的思想,这是小平同志要从组织人事上保证推进改革开放的公示。

  这四篇文章,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由总而分,反复阐明,一再明示,宣传了邓小平的最新思想,形成了一个推进改革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此后,全国不少省市区驻沪办事处都接到当地领导人电话,要求收集全部文章,甚至派员到上海来了解文章的发表背景。许多读者说,文章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

  但是,除了当年4月的《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公开表示支持外,其他媒体大多沉默不言。而少数几个人的攻击、批判开始升级。

  我们在撰写文章时,是有一点冒风险的思想准备的,但我绝对没有预料到,几篇文章会招致如此火力凶猛的大批判,拿大帽子吓人到如此程度。周瑞金回忆说。

  我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连到香港履新的任命都被突然取消了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当时压力真的是非常之大。事情过去十几年之后,对周瑞金来说已恍若隔世,但当年交锋之激烈的情形却已成了他心中对于1991年的深刻注脚。

  我本来要去香港(《大公报》,记者注)履任新职,后来突然被取消。但上级领导理解我们的处境,悉心保护我们。出于维护大局的考虑,我们不写反击文章,以沉默淡化之。但是我心里明白得很,坚信大多数干部、群众是会明辨是非、服膺真理的。

  到下半年事情有了转机。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7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不要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标志的思想。91日,江泽民又下令将第二天就要见报的一家大报社论,其中一句关于在改革开放中一定要问姓社姓资删去。这些都表明了中央的鲜明态度。

  1992118日至221日,邓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南巡,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他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决了姓社姓资的困扰,并用发展是硬道理这样简明生动的词句激励我们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做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这场争论由此平息。以之为先导的那一轮思想解放也伴随着深化改革而开展。

  改革开放的下一阶段,要着重从经济人转向和谐人’”

  再论思想解放,周瑞金多次提到了一个词——“民生

  可能已经站到了历史的新拐点上。周瑞金敏感地说,广东省最近已经造了很大的势,要迎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最后树立了实践的权威。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经历的对改革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最后是树立了生产力的权威。而接下来,新的思想解放则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权威。在对未来的解放思想的构想中,周瑞金多次提到了一个词——“民生

  2006年,周瑞金以皇甫平之名再写新论《改革不可动摇》,此番重出江湖,引人瞩目。

  在《改革不可动摇》中,周瑞金并没有回避改革遇到的问题。他说,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只能用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产生了变化。

  他说,接下来的改革,将会加速对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力度,使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匹配,成为四位一体、全面改革。

  而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改革中,特别需要解放思想。因为民生问题远不是现在理解的增加些低收入者工资增加一些教育经费的层面问题,而是需要从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城乡适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充分社会就业的政策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全面推进。

  他说,他不是一个预言家,但他是个资深的时政评论员,对于形势变化有着职业的敏感。他说,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将比前几次更艰难,因为将更多地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还利于民到还权于民;从着重解决思想层面问题转向制度创新。

  周瑞金最后说,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是将人变成了政治人;而改革三十年,是将人变成了经济人,人人关注创造物质财富,这是历史的进步;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致力于从经济人变成和谐人

  所谓和谐人就是从物质主义、享受主义的枷锁中摆脱出来,实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平衡,真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

   
   

Back | Home | Up | Next

2009年是中国人权全面恶化的一年 (2009.12.30)
读梁启超的《论正统》(2009.12)
再谈冯正虎事件 (2009.12.17)
孤胆英雄冯正虎 (2009.12.11)
柏林墻与逃港潮 (2009.11.29)
纪念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 (2009.11.20)
维权与民运 (2009.22.5)
在中国,正义已经荡然无存 (2009.10.27)
破除“中产阶级”的迷思 (2009.10.22)
“阳光法案”为何难产? (2009.10.8)
再谈回国权 (2009.10)
荒诞中国 (2009.10)
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政权合法性——谈谈中共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2009.9.24)
如何定义当今中国? (2009.9.10)
解析新疆事件(下) (2009.9)
解析新疆事件(上) (2009.8)
再談民族自治問題 (2009.8.3)
六四是政变——解读赵紫阳录音回忆录《改革历程》(2009.8.3)
屠杀与奇迹 (2009.8)
【附录】杜导正: 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 (2009.4.11)
【附录】韩晓军: 17年前“皇甫平”参与“姓资姓社”的那场争论 (2008.3.12)
【附录】陈洪: 少数人是如何变富的? (2006.7.27)
【附录】陈洪: 下岗工人谈改革 (2006.7.27)
【附录】何清涟: 中国政府蜕变成自利型政治集团 (2009.1.30)
通钢事件说明了什么? (2009.7.30)
中国共产党与道德沦丧 (2009.7)
对75事件的追问 (2009.7.29
“六四”开了什么先例? (2009.7.16)
伟大的生命从死后开始——写在遇罗克雕像落成之际 (2009.7.6)
从八九民运是不是“反党”谈起 (2009.6.18)
谈谈民族自治问题 (2009.6.1)
评中通社文章《人间正道是沧桑》 (2009.6.1)
在纪念六四20周年烛光晚会上的讲话 (2009.6.3)
对“白衣行动”的补充说明 (2009.5.22)
反驳为六四辩护的一种论调 (2009.5.4)
白衣行动——请在六四这天穿上白衣服 (2009.5)
从经济狂想到政治狂想——毛泽东如何从“大跃进”转向“世界革命”? (2009.4.10)
谈胡耀邦逝世与“八九”民运 (2009.4)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西藏问题 (2009.4)
坚守就是抗争--文集《我要回家》读后 (2009.3)
我的终身遗恨 (2009.2)
《零八宪章》签名活动有何特点? (2009.2)
让《零八宪章》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签名运动——新年致辞 (2009.1)
《零八宪章》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签名活动 (2009.1)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