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必要的張力
如果我們决心堅持自由,我們就必須面對自由之後的種種問題,努力减少自由引出的危害。一方面,自由不等於放縱;另一方面,自由又排斥强制。我們要防止放縱與强制造兩種極端。
以教育問題為例,這裹所說的主要是對人文價值的教育。
我們知道,教育總是意味着對人心的一種引導。也就是說,它是讓受教育者接受、掌握或相信某種人文價值。那麽,它和共產黨的洗腦即思想改造又有甚麽區别呢?當年共產黨不是也把思想改造稱為思想教育麽?這裹存在着兩種相反的危險:或者,我們把教育變成了洗腦;或者,我們在放棄洗腦的同時也放棄了教育。在《思想改造與極權主義心理學》一書中,利夫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很有啟發性的論述。利夫顿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是“學生、老師和被教授的觀念之間的三向交流作用;這種交流作用應當具有刺激性的張力。””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有力地闡明他所教授的觀念,要求學生接受這套觀念的挑戰,同時又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與這些觀念建立聯繫。在學生這一方,首先,學生要有接受教育的態度。他應該認識到在他已有的知識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知識值得他努力掌握,而老師則是這種新知識的權威。博蘭尼(Michael
Po1anyi)指出:“這兩者的基礎都是一種含蓄的信念:學習者相信他正要學習的情境具有意義和真理。””借用早期基督教神父的話就是:“先相信,而後才能理解”。這就叫學習。所謂學習,就是站在同情或肯定的立場上去尋求理解。不消說,在學習中必定會發生觀念的衝突。因為我們的心靈原先並非空無一物,我們原有的觀念和新學的觀念未必能完全一致或相容無礙。學習的大忌有二,一是固步自封,一看到新觀念不合自己的口味就拒之門外,就去批判去否定;二是盲從,即不經過自己獨立的理解。學習的過程既是接受的過程,也是參與的過程。通過學習,學生把老師教授的觀念變成自己的觀念。這中間也有一種衝突或張力。因為不論學生如何真誠地接受老師的觀念,到頭來他所確立的衹能是他所理解的那套觀念。而他的理解多少總是會和老師的理解有所不同。真正的教育允許人們按照各自的方式去把握被教授的觀念。此外,在真正的教育中,學生還被允許接觸到不同的觀念和對立的觀念,經過同樣一番紧張的學習,最後由學生自己作出自己的選擇。
思想改造與教育的區别在於,思想改造是用單方面的灌輸代替教育的三向交流。它禁止人們對被灌輸的觀念提出疑問,它要求人們盲從而不要求人們理解。它不衹是要求人們無疑義地接受教育者一方提出的那套觀念,而且還要求人們必須接受對這套觀念的唯一的一種解釋或理解,它禁止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去把握那套觀念。與此同時,思想改造還限制人們接觸到不同的觀念和對立的觀念,禁止人們作出自己的選擇。简言之,思想改造完全否定了被改造者一方的主動性,從而也就否定了教育中所包含的内在張力,其结果無非是把人變成被動接受當局輸入指令的機器。
否定教育的另一種方式是放任自流。這是在實現了自由之後人們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據說在某些步人民主化的前共產黨國家,不少人竟然對學校中是否應該教給學生一套人文價值觀念都表示懷疑,生怕那又成了共產黨式的洗腦。在那裹,老師不敢嚴肅地講授,也不敢嚴格地要求學生。許多學生則從一開始就没有虚心求學的態度,拒不承認老師的相對權威,壓根不相信天下有甚麽必須認真學習掌握的東西,對任何接觸到的觀念都淺嘗轍止,“雨過地皮濕”。這種人不可能有任何堅實的信念,因為他們從未經驗過學習的緊張,也没有掌握價值鑒别的標準。放任自流的教育看上去很自由,很尊重學生方面的主動性,但是,由於它同樣是取消了教育過程中的内在張力——這一次是取消了老師方面的力量和被教授的觀念方面的力量,到頭來也就是取消了教育本身。放任自流的教育祇能造就大批隨波逐流的貧困心靈。
哈維爾講得好,要建設一個良好的社會,“不能衹靠憲法、法律和命令,而且還要靠複雜的、長期的、無止境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因此,認識到真正的教育與思想改造,與放任自流的原則區别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