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支点,我能举起地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前言 一 甚麼是思想改造 二 思想改造何以可能 三 人的馴化 四 關於躲避 五 開於反叛 六 爭取思想自由 七 餘論 附錄:從周舵《我母親的自殺》一文談起

人的馴化、躲避與反叛

第七章 餘論

胡 平 (香港 亞洲科学出版社 19996, 电子版 20078)

117.自由的價值及其風險

    極權主義是壓制自由的。在初期,極權主義以“真正的自由”和“最大的自由”相標榜。越到後期,它越是把自由的口號扔在一邊,越是不加掩飾地壓制自由。後期的極權主義不再把自己當作自由的體現,而是把自己當作秩序的化身。它不否認自己是在壓制自由,但它堅稱那是為了維護秩序,用中共的話就叫做維護“安定團結”。這實際上是回到了傳統的專制主義。傳統的專制主義蔑視人民,它反對人民享有自由,因為它認定人民不配享有自由。如果說,在實現了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後,社會上確有可能出現某種道德失序、人心混亂的現象,特别是在由極權專制向自由民主的轉型期間,這種現象還可能表現得相當觸目,那是否意味着專制反而具有存在的理由呢?如果我們要堅持自由,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局面?

    在極權統治衰敗或瓦解時,社會上通常會出現所謂道德淪喪的現象。其實,把這種現象稱為“道德淪喪”是不準確的。因為道德的基礎是主體的自由。衹有在一個人既可以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又可以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為的前提下,如果他選擇了合乎道德的行為,他的行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意義。極權專制禁止人們的自由選擇,禁止人們做出不符合它規定的道德標準的行為,這實際上就否定了道德本身。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是出於道德心,而衹是出於趨利避害的考慮才做出了某種具有道德外貌的行為,那還有甚麽值得稱道的呢?有句俏皮話說:“當兒童發現他有權做錯事(have  right  to do  wrong)時,他就成熟了。”由此可見,衹有當社會擺脱專制進入自由狀態後,人們的行為才有道德可言。如此說來,在由極權專制向自由民主的轉型期間出現的種種道德混亂現象,與其說是道德的淪喪,不如說是道德的開端和道德的重建。

    從柏拉圖以來,政治哲學家們一直承認人們可能不懂得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人們可能分不清真理與謬誤,甚至還可能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他們可能會消極被動,目光短淺,或者是受到一時的情緒與慾望的支配。因此,讓人們享有自由不是没有風險的。但是,剥奪人們的自由則更危險,因為那意味着赋予極少數統治者以绝對的權力,而绝對的權力照例會是绝對的腐敗。再說,剥奪自由的理由是擔心人們不成熟,可是,剥奪自由的結果却是使得人們永遠也不可能成熟。這不是明顯的自相矛盾嗎?所以,在组織社會時,自由主義者在這兩者之間寧肯冒前一種風險而不冒後一種風險。儘管我們清醒地意識到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永遠具有其弱點,但我們還是傾向於相信人民,而不是把所有人的命運都無條件地交付給個别的“偉人”或“天才”。甚麽是自由民主?自由民主就是社會甘冒某種長期混亂的危險,使其人民在心智和責任感方面成熟的方式。

 
   

Home | Up | 111.自由之後又如何 | 112.是一種新的極權社會嗎? | 113.輿論的柔性專制與與論的四分五裂 | 114.羣眾的反叛與大眾文化 | 115.對共產極權主義的再考查 | 116.制度的問題與人的問題 | 117.自由的價值及其風險 | 118.必要的張力 | 119.真理與自由 | 120.不開放的心靈與執着的進取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