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不是美国。纽约就是美国。

        纽约才是美国。纽约最是美国。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选择更多年

 

 

米奇尼克到中国这场对话不寻常

胡平  2010年8月5日

http://blog.boxun.com/hero/201008/huping/3_1.shtml

 

    米奇尼克到中国和中国公民对话。这件事非同小可。

    米奇尼克是谁?米奇尼克是波兰民主运动的灵魂。我们知道,波兰是共产阵营中第一个实现和平民主转型的国家,而米奇尼克则是这一伟大历史创举的设计者。这样一位人物来到依然共产专制的中国,不局限于官方安排的活动,径直走进民间,和中国公民(其中很多人是《零八宪章》签署者)面对面对话,还有上万网民通过推特(Twitter)加入,谈的不是风花雪月,也不是纯学术问题,谈的正是如何结束一党专政,实现民主转型。这无疑是很不寻常的。

    米奇尼克和中国公民对话得以正常进行,应该是得到了中共当局的默许。那么,当局为什么要默许呢?这是不是当局要启动民主转型的一个信号呢?我以为我们没有理由作如此乐观的推测。毕竟,当局仅仅是默许了这场对话的进行而已,况且还不许媒体报道。不过那却表明,其实不少当政者心里也明白,一党专政不可持续,自由民主是大势所趋;戴着独夫民贼的帽子载入史册是不光彩的,所以,他们偶尔会作出一点出人意外的开明姿态。他们知道,制度转型多半在所难免,既然如此,何妨为此留下一点小小的空间。应当看到,如今的当政者们都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者。如果旧制度注定了要死亡,他们可不想陪葬。这同时也就再次提醒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当局主动改革,关键在于不断培植民间力量。

    有朋友说,对当今中共,米奇尼克并不真正构成威胁,否则,中共就不会让他入境,更不会容许他和民间人士对话了。我以为事情不这么简单。什么叫“构成威胁”?乔治。奥维尔的《1984》、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算不算对共产极权制度构成威胁?何以它们在中国都能出版?应该承认,在今日中国,一定的公共空间是存在的。和20年前相比,这种空间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不小的扩展。正像米奇尼克所说,“我们今天能尽情的对话,这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既然那些提出上述质疑的国内朋友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直言不讳而遭受牢狱之灾,甚至没有危及到他们在体制内的一席之地,那我们又怎么能否认这种空间的存在呢?

    有西方学者甚至说,今日中国,不是有没有空间的问题,而是有了空间没人来怎么办的问题。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然,老大哥依然无处不在,但毕竟空间已经出现,进入空间的风险已经降低了许多。现在的问题确实是苦于来的人太少。假如围观谭作人案审判、围观福州网民案审判的民众不是几十人上百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假如《零八宪章》的签署者不是一万多人而是几百万上千万人,情况还会是一样的么?导致民众政治冷漠的原因很多,这里不一一论及。我要说的是,克服冷漠,克服犬儒,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力所能及的抗争中来,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屋里漏雨别怪老天爷,把屋顶修好点才是正理。

    读米奇尼克和中国公民的对话,你会感受到一种十分美好的气氛。这种气氛鼓励你倾听,鼓励你思考,鼓励你直抒己见。米奇尼克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和他对话,你不会有通常面对大人物时难免的拘束。和聪明人对话,你会发现自己也变得聪明起来。和独立的人对话,你会感到自己也变得更加独立。尽管由于时间有限,很多话题没来得及充分展开,但是由这场美好的对话所激起的涟漪还在继续推展。在当今中国,没有什么议题比民主转型这个议题更重要,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更有历史意义的了。而这次米奇尼克和中国公民的对话则把这一议题有力地朝前推进了一大步。

来源:北京之春20108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60/2010730141257.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从李普去世所想到的 (2010.12.27)
我的非暴力抗争观 (2010.11.12)
谁是大兴县血案的罪魁祸首? (2010.11)
简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2010.10.19)
中共是靠民主得天下吗? (2010.10.6)
谈谈对温家宝讲话的若干争议——兼与余杰商榷 (2010.10.2)
温家宝讲话是骗人的吗? (2010.9.25)
无言者的代言人——写在廖亦武首次出访之际 (2010.9.22)
如何看待温家宝讲话 (2010.9.13)
对温家宝讲话应予肯定 (2010.9.13)
中美关系新动向 (2010.9.5)
非暴力抗争不适用于极权专制国家吗? (2010.8.30)
重建非暴力信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异议活动 (2010.8.30)
从甘肃泥石流灾害看中国的官员问责制 (2010.8.16)
米奇尼克到中国这场对话不寻常 (2010.8.5)
为龙应台北大演讲叫好 (2010.8.5)
基层选举为何每下愈况 (2010.8.5)
从邓小平的一句惊人之语谈起 (2010.7.18)
也谈旅法华人6.20大游行 (2010.7.18)
“是如何”重要 “如何是”更重要——再谈六四与中国模式 (2010.7.4)
关注海莱特 揭露大阴谋 (2010.7.4)
反抗冷漠 反抗遗忘——六四21周年感 (2010.6.23)
“六四”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写在“六四”21周年 (2010.6.6.)
就中国模式展开世纪性大讨论 (2010.5.27)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 (2010.5.24)
千人下跪是怎样跪倒市长的? (2010.5.10)
我们应该有一部《殉难者传》 (2010.5.5)
温家宝高调纪念胡耀邦说明了什么 (2010.5.3)
今后的十年是关键的十年 (2010.4.7)
国家不幸玩家幸——黑色幽默的黄金时代 (2010.4.6.)
从三篇官方报道看今日中国“和谐社会” (2010.3.22)
也谈中国的“道德沙尘暴” (2010.3.11)
中共想学教皇制? (2010.3.6)
也谈李庄案 (2010.1.14)
再谈李庄案 (2010.3.6)
中国地震局的做法实在该改了——从山西人“不信政府信谣言”谈起 (2010.2.3)
冯正虎回国与廖亦武出国 (2010.3.2)
改革=改良+革命 (2010.2.3)
就海外民运专访胡平先生 (陈君, 2010.1.4)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