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在你经常打交道的人群中,四周都是

       更年轻的面孔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年长而感伤,

        因为那至少证明你的心理还很年轻。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读书۰评论】选择更多年

 

 

从两本反右运动研究文集想起的

胡平(舒崇)  2008年7月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7/huping/2_1.shtml

 

    去年,2007年,是反右运动50周年。在美国东部的普林斯顿大学和西部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分别举办了两场大型纪念反右运动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主办单位把会议论文结集出版。一本是美国21世纪基金会的《五十年后重评反右棗中国当代知识份子的命运》,由丁抒先生主编,香港田园书屋于去年12月出版,收录论文40篇,全书共547页。另一本是由在美国的劳改基金会与中国信息中心主编的《反右研究文集》,今年2月出版,收录论文32篇,全书共271页。

    1957年夏季,由毛泽东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反右派斗争,是一场大规模的镇压言论自由的政治迫害运动。毛泽东先是号召民主党派和知识份子"大鸣大放",帮助共产党整风,鼓励大家给党提意见,并许诺"言者无罪",然后却又将其打成"右派份子",使百万人沦为"专政对象"家破人亡。反右运动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是一场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为残酷的对知识份子的政治迫害。直到1977年,中共才宣布给右派摘帽,对99%以上的右派份子予以改正,但仍然坚称反右运动是正确的,祇是犯了"扩大化"的错误。

    说起反右运动研讨会,还有一段故事。在1986年底,曾被打成右派份子的方励之、许良英和刘宾雁三人商议,准备在第二年,即1987年,也就是反右运动30周年之际,举行一场反右运动历史学术讨论会。许良英把会议通知寄给了另一位著名的右派份子,清华大学教授钱伟长。想不到钱伟长却把这份通知送到邓小平那里。紧接着,在合肥、武汉、上海和北京等地又发生了大学生上街要求自由民主的游行。于是,邓小平决定反"自由化",胡耀邦下台,方励之、刘宾雁、王若望等被开除出党,这场反右运动30周年学术讨论会也胎死腹中。

    两部论文集内容丰富,议题广泛,作者阵容十分强盛。对这两场研讨会,海外多家媒体都给予详细报道,造成很大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反右运动研讨会既然涉及的是当代中国知识份子命运,偏偏是留学生们反应冷漠。第一场研讨会是6月上旬在普林斯顿大学开的,当时学校还没放假。普林斯顿大学有100多个来自大陆的中国留学生,但是祇有一个留学生曾经来到会场看过一下。

    由此可见,不少所谓80后一代,被称为愤青的,对包括反右运动在内的共产党历次政治运动的无知,其实是一种选择性的无知。毕竟,这些政治运动都发生在当代,还有很多参与者、见证者健在。在互联网时代,在极权统治已经无法控制私人领域的今天,更不用说在言论自由的海外,祇要你想知道,你是不难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那祇是因为你不想知道,不敢知道。你不知道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你多少知道那些都不是好事,都是共产党干下的缺德的事,造孽的事。你知道,如果你正视这些事,免不了会激发起对共产党的不满,会忍不住起来向共产党抗议,那就会给你带来很大麻烦。你不想惹那些麻烦,因此你就要避免心中产生对党的不满,因此你就要背过脸去,回避那些可能会激起你对党不满的事情或信息。眼不见,心不烦。出于下意识的恐惧,他们有意识地远离危险的政治禁区,并由于远离危险而似乎也"远离"了恐惧。以至于到头来,他们自己都误以为自己是最自由、最阳光的一代了。

    青年就是青年。青年总是有热情、有理想、要表现的。我们看到,在共产党允许和鼓励的问题上,80后特别乐于表现,而且常常是以"过火"的方式表现棗比如在爱国主义的问题上。然而,他们的爱国主义也是一种选择性的爱国主义。他们对同胞的爱也是一种选择性的爱。党不让爱的他们就不敢爱,甚至就不爱。5.12四川地震,很多80后的留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对同胞的关爱,令人感动。可是接踵而来六四19周年纪念日就让他们尴尬了。六四的死难者难道不是同胞,不值得悼念?六四死难者的亲属难道不值得同情,不值得慰问?而这时,他们就又把脸背过去了。正是在这部分80后的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集体的人格分裂,看到了共产党暴政对人心的扭曲与毒害。

——《北京之春》 20087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8/380/2008629225328.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如何启动中国的宪政改革?——《中国宪政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介 (2008.11.26)
不朽的遇罗克——遇罗锦《一个大童话》序 (2008.11)
从毒奶粉事件看《民以何食为天》 (2008.10.30)
了解《中国怎么想》 (2008.10.1)
基督信仰在中国——读余杰新著《白昼将近》 (2008.9)
从两本反右运动研究文集想起的 (2008.7)
面对六四——从马建的小说《北京植物人》谈起 (2008.6.30)
人性伟大最凄美的体现——序周素子《右派情踪》 (2008.6.20)
推荐《中国大饥荒档案》网站 (2008.6.9)
《我与中共和柬共》读后感 (2008.5.9)
中国大饥荒研究的奠基之作——推荐丁抒先生《人祸》 (2008.5.4)
大饥荒年代中国农民为什么不造反?——评介贾斯柏.贝克《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 (2008.4.14)
推荐盛雪诗集《觅雪魂》 (2008.4.4)
失败者也能写历史——廖亦武《最后的地主》序言 (2008.3)
这样的党凭什么不反——读胡风女儿晓风写的《我的父亲胡风》 (2008.3)
犬儒中国——读胡发云小说《如焉@sars.come》 (2008.2)
劳尔说:他“不想为把坦克开上街头负责” (2008.1)
聚焦北京奥运、聚焦中国人权 (2008.1)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