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之后常常是空虚,

        喜剧之后免不了是无聊。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读书۰评论】选择更多年

 

 

推荐盛雪诗集《觅雪魂》

胡平  200844

http://blog.boxun.com/hero/200804/huping/1_1.shtml

 

    香港联合作家出版社推出盛雪女士的新书《觅雪魂》。十多年来,我给自由亚洲电台做书评节目和给《北京之春》杂志写书评文章,涉及到的书籍少说也有一百多部。但对于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集,却很少涉及。因为那非我所长,不敢妄加议论。盛雪这本《觅雪魂》是部诗集,先前又已经有陈奎德先生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序言,我更是没有没什么可说的了。不过我很愿意借此之机,表达对盛雪女士的敬意。

    我和盛雪是在海外民运中认识的,算来已有十七八年了。我对盛雪女士最强烈的印象是她对自由民主理念的执著与坚持,高潮时不张扬,低潮时不消沉,始终如一。盛雪参与过很多组织活动,既有领导能力,又有合作精神。作为知名的民运人士,盛雪也遭受过很多误解乃至恶意的攻击和诽谤,但她能不动声色,淡然处之。然而正如她一首小诗所说:"只是能够承受打击/并不是感受不到伤害",此所谓坚强。此等坚强,令人肃然起敬。

    我曾经说过:诗人,就是过了四十岁还写诗的人。因为一般有文化、爱文学的人,大概在年轻时都写过点诗。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过去,每一个文人几乎都是诗人。中国的语言文字,单音节、四声、平仄、方块、象形、表意性强,一字多义;天生就是为了写诗用的。中国的诗歌艺术之发达,早在古代就登峰造极。于是就有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连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登上黄鹤楼,尚不免掷笔兴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前人的成就既然是难以超越,后人就必须在形式上追求突破和革新。二十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新诗革命。盛雪的诗属于新诗,但和某些当代诗人的风格不一样,她的诗不晦涩不诡异,文字优美而朴实,不故弄玄虚,且重韵律。她的诗都是可以观,也可以诵的。我喜欢诗有节奏有韵律,不用眼睛看,单靠耳朵听就能懂,就能留下印象。

    盛雪的诗的基调是忧郁的,但盛雪本人并不象是一个忧郁的人。一般人都偏爱忧郁的诗,因为他们总是在忧郁的时候才想起读诗,所以他们自然总是找忧郁的诗来读。另外,人也常常是忧郁的时候才想起写诗。所以,不要仅仅根据一个人的诗就去贸然地判断整个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诗常常只反映这个人的一部分。

    在《生命的价值》这首诗里,盛雪写道:"假如有一天我突然死去/你不必为此而悲寂/这绝然的死/一定是出于我对生命太强的珍惜//如果当我活到了垂暮之际/仍耽搁人世/你才应该为此而感伤/也可让你的眼泪滚落两滴/因为此时的我/一定是对生命早有了倦意。"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恰与"好死不如赖活"的人生哲学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这首诗写于1983年,二十五年来,盛雪以她走过的路履行了她的价值追求。

    盛雪的有些诗颇含哲理。譬如这首小诗《路与树》:"做一条路,哪怕蜿蜒到不知名的去处/不做一棵树,就算活得很灿烂/也终生被束缚。"从文字到意境,从视觉到听觉,都很出色。盛雪几首描述流亡心态的诗,把那种故乡成他乡,他乡非故乡的感受刻画得很深入。另外,我也很喜欢那首《务实》:"悲观是本质 乐观是态度/用一颗悲观的心乐观地活着。"正如陈奎德先生指出的那样,19898月,盛雪从北京来到加拿大,诗风为之一变。愈到后来,盛雪的诗愈显出沉郁与沧桑。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这和很多诗人在"六四"后收回原本还伸向社会、伸向政治的触角,退缩进一己的小感觉、小思绪恰成鲜明对比。

    现代社会,物质丰饶,余暇增加,按说人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然而偏偏是在现代社会,人心却格外的浮躁。诗歌在我们生活中好像越来越没有地位。不过我仍然坚信,人生需要沉思,需要感受。我们需要诗歌。因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

—— Radio Free Asia (RFA)《自由亚洲电台 胡平特约评论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shuwenpingjian/hu_ping-20080404.html?searchterm=None

     
   

Back | Home | Up | Next

如何启动中国的宪政改革?——《中国宪政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介 (2008.11.26)
不朽的遇罗克——遇罗锦《一个大童话》序 (2008.11)
从毒奶粉事件看《民以何食为天》 (2008.10.30)
了解《中国怎么想》 (2008.10.1)
基督信仰在中国——读余杰新著《白昼将近》 (2008.9)
从两本反右运动研究文集想起的 (2008.7)
面对六四——从马建的小说《北京植物人》谈起 (2008.6.30)
人性伟大最凄美的体现——序周素子《右派情踪》 (2008.6.20)
推荐《中国大饥荒档案》网站 (2008.6.9)
《我与中共和柬共》读后感 (2008.5.9)
中国大饥荒研究的奠基之作——推荐丁抒先生《人祸》 (2008.5.4)
大饥荒年代中国农民为什么不造反?——评介贾斯柏.贝克《饿鬼——毛时代大饥荒揭秘》 (2008.4.14)
推荐盛雪诗集《觅雪魂》 (2008.4.4)
失败者也能写历史——廖亦武《最后的地主》序言 (2008.3)
这样的党凭什么不反——读胡风女儿晓风写的《我的父亲胡风》 (2008.3)
犬儒中国——读胡发云小说《如焉@sars.come》 (2008.2)
劳尔说:他“不想为把坦克开上街头负责” (2008.1)
聚焦北京奥运、聚焦中国人权 (2008.1)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