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有容乃大”;我也可以說“有大乃容”。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Up | Next

出版定购信息 自序 1 閱盡滄桑 2 評毛澤東 3 統獨問題 4 民主轉型 5 開卷有益 6 時事縱橫

數人頭勝過砍人頭  第三輯 統獨問題

家祭如何告乃翁?

胡 平 (20052)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留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游死後不到七十年,“九州”倒是“同”了,但不是王師北

定中原,而是北方的蠻夷滅掉了南宋。你說說看,家祭如何告乃翁?

    是啊,家祭如何告乃翁?陸游的在天之靈,究竟是會為統一戰

勝分裂而欣慰,還是為文明毀於野蠻而痛心?統一與文明都是好東

西,問題是何者優先。陸游當然是把文明置於優先,否則,以當時

北強南弱,蠻夷益懷吞併之志,南宋唯有偏安之心,陸游若是視統

一為優先,乾脆號召投降算了。

    由此可見,統一未必就是善,分裂未必就是惡。事實上,沒有

人會主張統一至上。統一不可能至高無上。在統一之上,必定還有

更高的原則:統一,用什麼原則統一?誰統一誰?如果你說統一至

高無上,用什麼原則無關緊要,誰統一誰無關緊要,那麼,你無非

是主張成王敗寇,主張誰強大就站在誰一邊;你無非是理直氣壯地

趨炎附勢罷了。

 

中國歷史上的統與獨

 

    在中國歷史上,就像《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話說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根據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的考證,在過去兩

千多年裡,分的時候比合的時候還長。這就是說,在現在我們叫做

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在大部分時期裡都不是只有一個國家,而是同

時並存著兩個國家或兩個以上的國家。

    那麼,在分裂的時候,是否各方都堅持統一的目標呢?當然不

是。那時候沒有聯合國一類組織維護國際和平,要是分裂的雙方都

力圖統一對方,分裂狀態怎麼還能維持那麼長時間呢?另外,在分

裂的國家中,決不是各方都想統一。一般來說,國強主統,國弱主

分。這層道理太明顯了,國弱還要主統,那不是找死嗎?

    大概只有三國裡的蜀國是例外。蜀國弱小,卻力主統一,又是

六出祁山,又是九伐中原。不過這個例外也很好解釋,因為劉備起

家,憑的就是他姓劉,打的就是恢復漢室的旗幟,尤其是在奪了同

為漢室宗親的劉璋的地盤西川之後,統一更成了蜀國政權合法性的

根據。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其實蜀中人才甚多,

只不過諸葛亮擔心本地人喜歡“蜀獨”,不熱衷統一大業,所以最

後一定要找個外地人姜維接自己的班。

    既然明知蜀弱魏強,勝算很低,諸葛亮為什麼還非要堅持統一

不可呢?在《後出師表》裡,諸葛亮講得很清楚:“先帝慮漢賊不

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伐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

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而待亡,孰與

伐之。”可見,諸葛亮堅持北伐,實際上是以攻為守。你不打他,

他要打你,趁現在漢朝剛亡,曹魏的江山還坐得不夠穩,人心多少

還有思漢之情,王業還有一絲成功的希望。再拖下去,不但恢復漢

室(統一)成為虛話,就連偏安自保(獨立)亦不可得,只有被別

人滅掉,被別人統一的份了。可見,蜀國這個例外其實不算例外。

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他不是沒打過“蜀獨”的算盤,但是他知

道“蜀獨”行不通,所以只好爭取統一了。◆

 

20052

 
   

Home | Up | 論統獨問題 | 要得公道 打個顛倒 | “數人頭勝過砍人頭” | 和大陸朋友談“臺獨” | 兩岸關系悖論 | 從臺灣大選看臺灣的困境 | 家祭如何告乃翁? | 時間會站在誰一邊? | 台灣要打民主牌 | 為什麼成王敗寇?

   

 last updated 03/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