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清“臺獨”
本期,我們轉載了中國科學院政策與管理科學所的陳林先生最
近寫的一篇題為“認清‘臺獨’,再談統一”的文章。文章對“臺獨”
概念的本來含義及其來龍去脈作出一番與國內其他學者很不相同的
解釋和說明,頗有見地。此前,我還沒有見過有其他國內學者發表
類似觀點,所以非常值得大陸朋友們認真閱讀。我對作者的觀點并
不全都贊同,但是我認為作者提出的問題十分重要。如果我們連臺
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都沒有弄清楚,就去大反特反,就去大談統一,
難免不隔靴搔癢,不著邊際。
陳林首先提出問題:
臺獨究竟是什么?
一般大陸人多半會不假
思索地回答,臺獨就是主張臺灣獨立,就是走向分裂。陳林指出這
種回答失之簡單化,“殊不知,分裂恰恰是國共兩黨爭奪天下、爭
相‘統一’對方而相持不下的結果。分裂是既成的事實,‘臺獨’
并非分裂的始作俑者。”陳林告訴我們,臺獨本來不是針對中國大
陸,而是為了挑戰國民黨政權的法理性,拓展反對派自身的政治空
間。國民黨政權退居臺灣,仍堅稱其全國政權的地位,從而在“萬
年國大”的掩飾下繼續專制統治,回避島內民主問題,把反對力量
打成“臺獨”。而反對力量方面,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自然
也會訴諸本土情緒。這樣一來,反對力量就和“臺獨”結下不解之
緣,民主化就和本土化相伴而行。因此,作者總結道,對於所謂“臺
獨”,“站在大陸的立場不妨視之為一種地方自治,亦可聊以自慰,
毋須庸人自擾”。
2.
臺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
對於陳林的分析我有一點保留。我認為把當年國民黨一度堅持
“萬年國大”的做法完全歸因於國民黨力圖維持專制的觀點也有簡
單化之嫌。我寧可把它看成是臺灣民主化的一個內在兩難困境。
眾所周知,實現民主化,要求包括中央一級在內的各級民意代
表都必須定期選舉和改選,可是,在國民政府已經失掉了大陸只擁
有臺灣的情況下,臺灣省的省一級以及省以下的各級選舉可以正常
舉行(
事實上,臺灣從一九五零年就開始各縣市長、縣市議員、各
鄉鎮市長及鄉鎮市民代表的直接選舉,從一九五四年開始省議會的
直接選舉),中央級的民意代表又怎么選舉和改選呢?
代表臺灣省
的中央民意代表自然很好辦,就讓臺灣的選民再選就是了,難辦的
是那些代表大陸各地區的中央民意代表。由於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大
陸不可能進行這樣的選舉,這樣,代表大陸各地區的中央民意代表
就無法經由正常的定期選舉而產生或替換。
解決辦法看來只有兩個:
要么,讓大陸地區的中央民代繼續行
使職權,直到大陸地區也能實行自由選舉時為止;要么,國會全面
改選,全部由臺灣選民選舉產生。前一種辦法的好處是,它使得國
會保持了包括大陸在內的全國代表性之外觀。其弊病是,大陸地區
的中央民代因其不必改選而成了終身制,成了“萬年國代”,這如
何算得上民主?
反對派尤其不滿,因為在絕大部分中央民代無從改
選因而不可替代的情況下,反對派只能爭奪那剩下來還不到三分之
一的開放席位,即便全部拿下,也無足輕重。後一種辦法的好處是
充分體現民主,但由此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一旦中華民國的國會完
全是由臺灣地區的選民選舉產生,它憑什么還自稱為包括大陸在內
的全中國的代表呢?
這樣的中華民國,若說它還是中國的中華民國
就很勉強,它不是變成臺灣的中華民國了嗎?
當年,圍繞著國會是否應該全面改選的問題,臺灣各派政治力
量爭論得很激烈。主張全面改選的一派被對手扣上搞臺獨的帽子,
反對全面改選的一派則被對手扣上反民主的帽子。也許,在前一派
中確有一些人本心就是想搞臺獨,想脫離中國,在後一派中也確有
一些人本心就是想反民主,想維持專制;但是,正象上面分析的那
樣,在國會全面改選問題上,兩派意見就其本身而言,各有各的正
當理由。這就是臺灣民主化特有的兩難困境:
要徹底實現民主化,
勢必會影響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即它所堅持的全中國的代表性;
要原封不動地維持中華民國政府是包括大陸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
法代表這一所謂法統,就勢必會妨礙臺灣自身的民主化。臺灣百分
之百的民主化和原封不動的中華民國法統,兩者幾乎不可能兼得。
在臺灣,畢竟還是要求民主化的呼聲更強大也有更多的理由,
後來,臺灣終於實現了國會全面改選,以後又有總統從國民大會間
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這樣,臺灣的民主化便大功告成。那么,法
統的問題呢?
中華民國還是不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抑或只是代表
臺灣呢?
於是,在臺灣有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叫“中華民國在臺
灣”。它表明,在眼下的現實中,中華民國有效控制的范圍只限於
臺灣地區,其政府的合法性也只限於臺灣地區;然而在理論上,中
華民國仍然是指包括大陸在內的全部中國,中華民國憲法中的有關
條文繼續保留下來并未作修正。按照新的解釋,憲法就是法統。既
然憲法相關條文保持不變,因而中華民國的法統也就保持不變。這
種表達不是沒有勉強之處,不過要找出另外一種更好的、更圓滿的
表達恐怕也不容易。
3.“中華民國在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
順便一提,臺灣存在的問題,大陸也同樣存在。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宣稱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種合法性如何體現呢?
名
義上,大陸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人大,全國人大由全國各地區的人
民代表所組成,有四川的代表,有北京的代表,也有臺灣的代表,
等等。盡管大陸的選舉根本算不上選舉,但是在形式上,四川的代
表、北京的代表好歹總是由四川的選民和北京的選民選出來的。那
么臺灣的代表呢?
臺灣的代表根本不是由臺灣省的選民選出來的,
也不是臺灣當局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委派指定的,因此根本沒有合法
性。倘若臺灣把一些外省籍人,根本不曾經過該省選民的任何選舉
或委派就送進國會算成該省的代表,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大陸卻
正是在不斷地上演這種笑話,只不過世人皆知中共政權根本不是什
么“共和國”,懶得和你較真罷了。如此說來,現有的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的合法性也就只限於大陸地區而不及於臺灣地區。對應於
“中華民國在臺灣”,你是不是應該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呢?
顯然,兩邊政府的合法性都是不完整的。
記得在1968
年秋天,西藏地區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大陸
二十九個省市的革委會建立工作全部完成,人民日報立即發表社論
“全國山河一片紅”,郵局特地發行“全國山河一片紅”的紀念郵
票,上上下下很是熱鬧了一番。不知有哪位細心人寫信給中央,說
臺灣還沒有“解放”,臺灣還沒有成立革委會,因此萬萬不能說“全
國山河一片紅”,因為那等於說臺灣不屬於中國。中央看了,恍然
大悟,馬上密令將剛剛上市的紀念郵票收回并立即毀版。已經賣出
去的當然收不回來了。據說,在“新中國”發行的郵票中,就數這
套“全國山河一片紅”最緊俏最昂貴,因為它一上市就絕了版。由
此可見,中共其實也知道它的合法性是不完整的,不過它并沒有公
開對“全國山河一片紅”的說法予以更正(
這可是嚴重的政治錯誤
啊),因為它不愿意讓一般民眾也意識到這一點。
4.
臺獨與臺灣本土徹底民主化
眾所周知,就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不久,民進黨領導機構內就
有人提議取消民進黨黨綱中關於用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是否建立“臺
灣共和國”的條款。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一些民進黨人提出過這條建
議。他們的理由是,如今的中華民國,已經充分實現了臺灣人民自
己當家作主的理想,再改國號已無必要。幾天前,二十幾位建國黨
元老宣布退黨并提議解散建國黨,理由是建國黨的階段性任務已經
完成。建國黨屬於臺獨原教旨派,其黨名便宣示其以建立臺灣共和
國為己任。由此可見,在相當一批主張臺獨的人那里,他們的意圖
與其說是要自外於中國,不如說首先地和主要地是要求在臺灣本土
徹底民主化。這個目的達到了,臺獨的理想就差不多算實現了。我
們大陸人應該注意從這個角度去認識臺獨,理解臺獨。
5.
關於“偏安思想”
八九年年底,我和一批大陸民運人士及學者赴臺訪問。大家對
臺灣的自由繁榮印象深刻,但同時也對一般臺灣人對大陸并不象大
家想象得那么關心而感到失望,於是有人就把今日臺灣比做昔日“偏
安之南宋”。不過依我的觀察和了解,情況還要復雜得多。
若說國民黨政府一味偏安,這恐怕是冤枉了國民黨。自從四九
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國民黨都把“光復大陸”
當做基本國策,把臺灣當做“光復大陸”的根據地,要求全島上下
時時不忘解救大陸受苦同胞,臥薪嘗膽,整軍備武。但是這種做法
越來越引起臺灣民眾、尤其是本省民眾的不滿,因為他們不愿意總
是生活在這種非常狀態之中。他們認為臺灣是為臺灣而存在,不是
只為“光復大陸”而存在。再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越來越
懷疑“反攻大陸”的可能性,從而也就更加懷疑為實現“反攻大陸”
的理想而犧牲臺灣現實利益的必要性,於是,他們就越來越要求政
府把臺灣利益置於首位,要臺灣第一,要認同臺灣。有人或許會批
評臺灣老百姓這種想法很“庸俗”,但從老百姓的角度卻也勢在難
免。這樣,國民黨政府要堅持它的基本國策也就越來越困難。更何
況在這一過程中,還發生了美國拋棄臺灣轉而與中共建交的重大變
故,臺灣感到自身存在都成了問題,它只好把“光復大陸”的理想
朝後放,用大力氣自強自保,自求多福。在這種情況下,臺灣人的
臺灣人意識越來越強,大中國意識則越來越淡。這就形成了我們大
陸人看到的“偏安思想”或“臺獨傾向”。
6.“臺獨”的現實成因
以上我用了很多篇幅講述所謂“臺獨”的歷史成因。其實這還
不是問題的重點。我相信,對於今日臺灣高漲的獨立傾向,現實因
素比歷史因素還更重要。
正如陳林指出的那樣,“兩岸長期分治,缺乏交流,更兼各種
文攻武嚇之下,臺灣民眾的‘中國心’日趨淡薄,一些人即便反對‘臺
獨’,更多出於戰爭恐懼,而非有歸附之心和向往之意,於是偏安
孤島的思想日益盛行。”陳林說:“我以為臺灣真正存在的問題,與
其說是‘臺獨’泛濫,莫如說是這樣一種孤立主義的情緒在曼延。”
我先前一再講過兩岸更行更遠,也是指的這層意思。
需要補充的是,在這里,缺乏交流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有時候
情況正好相反,許多臺灣民眾是越了解大陸才越是疏遠大陸。大陸
當局頑固堅持一黨專制,至今尚無任何民主改革的跡象,已經掌握
了自己命運的臺灣人民,又怎么會愿意接受中共的一國兩制,把自
己的命運再交給專制者之手呢?
如果臺灣和大陸的大小比例比較接
近,象南北韓或東西德,臺灣可能會更有進取性,對統一可能會更
熱中。但臺灣實在太小,大陸又實在太大,而且還有核武器,所以
一般臺灣人不大愿意采取積極挑戰中共專制,促進民主統一的態
度,他們更容易采取退避自保的態度。平心而論,臺灣人這種心理
是“在情理之中”的。惹不起還能躲不起?
好在還能躲得起。
我從八七年來美,在這十三年間,我看到在臺灣,熱衷統一的
力量越來越小。站在大陸人的立場,我并不希望見到這種變化。不
錯,中共似乎也一直在肯定統派,鼓勵統派,但歸根結底,正是因
為中共自身的惡劣,才把臺灣人越來越推向孤立乃至分離之路。
陳林用詞很謹慎。他不把現在臺灣人的心理稱做臺獨而稱做孤
立主義。這就是說,現在大多數臺灣人的心理,主要還不是下決心
永遠從中國分離出去,而是畫地為牢,自安自保,不肯被中共統了
去。當然,決心臺獨的人是有的,不過對相當數量的臺灣人來說,
他們現在唯一明確的意愿是拒絕被中共統一,至於大陸民主後又如
何,如俗話所說,“人無遠憂,必有近慮”,一般人想事情不會想那
么遠,他們現在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準主意。
7.
兩個中國與雙重承認
那么,兩國論呢?
有人說,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這不是搞分裂、
搞臺獨、搞兩個中國嗎?
我以為事情并不如此簡單。應該說,兩國
論無非是臺灣站在自己的立場對現階段兩岸關系的定位。我們知
道,臺灣堅持自己是中華民國。中共說中華民國早已不存在,但臺
灣自己顯然不會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這實際上是兩岸分歧的一個
關鍵之點。既然臺灣堅持自己是中華民國,那么,它是怎樣看待大
陸的呢?
只有兩種選擇:
要么,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中共
政權就是“叛亂團體”,大陸就是“淪陷區”,兩岸關系就只能是敵
對關系;要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一個中華民國,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成了兩國論,成了特殊的國與國關系。所謂
特殊,表明只是針對現狀,并不是要放棄一個中國的理想或原則。
中共對兩國論大加批判,許多臺灣人抱怨說,過去兩蔣時代,我們
不承認你們,你們倒不大在意;現在我們承認你們了,這分明是表
達善意嘛,怎么你們反倒更不能容忍了呢?
同理,既然臺灣堅持自己是中華民國,它自然就不會放棄爭取
國際承認的努力,不會放棄重新加入聯合國的努力。中共從自己的
立場出發,把這些行為都斥之為搞分裂、搞臺獨、搞兩個中國。我
們大陸人對此不論贊成與否,總是理解的。那么同樣的,臺灣方面
要繼續從事上述行為,不論我們贊成不贊成,也應該理解才是。如
果說在北京獲得較多國際承認和占有聯合國席位的今天,臺北想獲
得國際承認和進入聯合國就是“搞分裂”、“搞兩個中國”,那么,
在臺北獲得較多國際承認和占有聯合國席位的昨天,北京努力爭取
國際承認和進入聯合國不也成了“搞分裂”、“搞兩個中國”了嗎?
一九六四年,法國政府決定承認北京,但條件之一是北京不得
破壞法國與臺灣的關系。北京當然不會喜歡這個條件,不過權衡利
弊得失,它還是答應了。可以想見,如果臺北也接受了這一點,國
際上就出現了雙重承認,即把“兩個中國”合法化的一種模式或可
能性。但是當年的蔣介石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下令撤
回大使,與法國斷交。不消說,臺灣方面事後一定對當年這個決定
後悔不迭。我提到這段歷史不過是想說明,若說爭取國際社會對臺
北和北京雙重承認,北京才是始作俑者。
我們說兩岸關系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本身就意味著,兩岸基
於各自不同立場提出的某些政策或說法,就各自立場而言各有其合
理性,但彼此間卻又是不相容不一致的。這就叫“一個中國,各自
表述”。話又說回來,如果都一致了,兩岸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
8.
臺獨與兩岸關系國際化
真正的臺獨無疑是存在的,但眼下一般人所說的臺獨現象卻是
多種因素的復合體。它主要表達了臺灣人求自保的心理。
面對大陸的威脅,弱小的臺灣極希望獲得國際社會的保護。如
果國際社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那么兩岸關系就成了國際
關系,臺灣就免去了被中共統一的壓力;如果中共對臺動武,國際
社會就會認定那是一國對另一國的侵略,如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便可望獲得國際社會的有效干預。因此之故,許多本心不贊成臺獨
的人也可能被臺獨的主張所吸引,如果宣布臺獨可以換來國際社會
的有效保護的話。然而臺灣人又都知道,臺灣宣布獨立這一行為本
身,在它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之前就可能招致中共的強力攻
擊,因此,就連真心主張臺獨的人也不愿冒那份風險。這樣,臺灣
就必須找出一種辦法,它既可以使兩岸關系最大限度的國際化,同
時又沒有承擔直接宣布獨立的那種名義,而且還為日後的自愿統一
留有希望。這種辦法,獨者見獨,統者見統,進退有據,左右逢源。
事實上,臺灣這幾年大體上就正是這么做的,這也是今次大選中幾
位主要候選人大陸政策的某種共同之處。在中共眼里,它們都可歸
為臺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其中的復合因素。
9.
民主政治是階段性政治
有人說,陳水扁是喊過“臺獨萬歲”的,難道他不會在掌權期
間努力把臺灣引向獨立嗎?
我在選前就講過,連、宋、扁三人,無
論誰當選,其兩岸政策都不會有多大變化,這是臺灣主流民意使然。
陳水扁在選前就承諾過不做的事情,當選後自然更不會去做,何況
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制約下也不可能去做。這和他是否繼續堅持臺
獨理想并不相干。
畢竟,民主政治是階段性政治。在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針對
現實問題的政策和措施,不是長遠目標或最終理想。伯恩斯坦有句
名言:“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沒有的。”話說得未免夸張,講
的就是民主政治階段性的道理。好比旅游團走走停停,一會選乘這
趟車,一會選乘那趟車。他們選上你這趟車,不是沖著你的終點站,
而只是為了到下一站方便。有時候還有別的車也要經過同一個站,
但他們看上你的服務好,駕駛技術高明。如果你想讓他們一直乘你
的車,你就必須當“機會主義者”,一方面努力向游客推薦你認為
最好的路線,另一方面又不固執己見,隨時準備必要的妥協、順應
和調整。
附帶說明一下,民進黨的所謂臺獨綱領,是主張以公民投票方
式決定臺灣是否獨立。可見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不是僵硬的,還是
有開放性。
10.
大陸民主後,兩岸關系會更緊張嗎?
我堅持認為,兩岸關系緊張的根源在於大陸不民主。不久前,
老友甘陽在《明報》撰文“假如中國今天也大選”,甘陽說:“我敢
斷定兩岸關系甚至會更緊張”。
我以為此論不合邏輯。怎么還會“更”緊張呢?
現在的緊張度
已經達到臨界點,導彈早就發射過了,“無限期拒絕統一談判就要
動武”的最後通牒也宣布過了,“陳水扁上臺就是臺獨,臺獨就是
戰爭”的警告也講過了,只剩下還沒有實際開戰了,而沒有開戰的
主要原因乃是中共意識到自己軍力有限(
這中間也包括對美國會不
會軍事介入的考慮),沒有獲勝的把握,擔心仗沒打贏,倒先把自
己折騰垮了。因此,在這些因素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中國大
陸,不論誰上臺,也不可能走得比中共更遠。若說統治者面對內部
嚴重危機和民眾的強烈不滿如坐針氈,悍然發動戰爭以便轉移民眾
視線,那明顯也只是專制統治者才玩得出的把戲,在民主體制下,
這種人早就被民眾選下臺了。
甘陽的理由是,“因為任何想要在中國民主大選中勝出的政黨
或個人,必然會在臺灣問題上表現強硬以爭取選票”。
這個理由缺少說服力。首先,我懷疑所謂現今大陸民眾一片喊
打聲有多少真實性。好象大陸人對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對清算毛時
代滔天罪惡不在乎,對平反六四不在乎,對腐敗不在乎,對下崗不
在乎,對結束專制實現民主不在乎,唯獨對統一問題“是可忍孰不
可忍”。同樣是主權問題,我也懷疑大陸人可以對釣魚島不在乎,
對南沙群島不在乎,對江東六十四屯不在乎,唯獨對臺灣要“誓死
一戰”。就算臺灣獨立了,肉爛了還在鍋里,總比自己的領土落在
外族人手里好受點吧。
退一步講,即便我們承認目前大陸民眾要求不惜以武力方式解
決臺灣問題的激情是真實的,那么,隨著民主化的發展,民意也很
可能發生變化。經驗告訴我們,不要把民意看成是固定不變的東西,
專制下的民意尤其變化多端。且以“革命”為例,過去一說起“革
命”,國人無不熱血沸騰,六親不認,現在呢?
11.
民主與和平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里,專門講到“為什么民主
國家的人民自然希望和平”。托克維爾說:“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反對
革命的那些利益、恐懼心理和激情,也在使他們不愿意進行戰爭。
尚武精神和革命精神,是同時并由於同樣的原因而減弱的。”“愛好
和平的不動產所有者人數的不斷增加,可以迅速毀於炮火的動產的
增多,民情的純樸,人心的溫存,平等所激發的憐憫心情,很少被
戰時產生的詩一般的強烈激情所打動的冷靜理智——這一切聯合起
來,便足以抑制尚武精神。”托克維爾還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
涌向工商業,不僅他們的愛好日趨一致,而且他們的利益也逐漸交
融,因此,任何一方加於另一方的危害都不能不彈回到自己身上來,
從而使人們認識到戰爭是一種對戰勝者和戰敗者來說損害差不多相
等的災難。所以,托克維爾斷言:“在所有國家的人民中,最愛和
平的人民則是民主國家的人民”。
可以設想,伴隨著大陸民主化,大陸民意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首先,由於言論開放,各種不同的觀點都有了公開表達的空間,這
就有利於兩岸人民的互相理解。應該承認,現今許多大陸民眾對臺
灣問題所持有的強硬主張和激烈情感,在相當程度上是被官方一手
遮天,片面宣傳灌輸而形成的,因此,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兩
岸人民直接溝通和增進了解的情況下,這種強硬主張和激烈情感必
然會有所軟化,有所弱化。一般來說,自由民主的社會有助於培養
起人們的寬容心態和相互尊重的習慣。這對於任何一種偏狹、狂熱
的極端主義都有消解作用。
其次,民主社會的人們會變得更內向,更關注自己的切身利
益,因而更不容易被那些高調的“主義”所迷惑。不錯,民主國家
的人民也會追求國勢強大,但與此同時,他們會仔細權衡,按照自
己的需要安排各種事情的優先順序。在統治者心目中是豐功偉業的
事情,在老百姓心目中很可能就沒那么重要。只要沒有明顯的外來
威脅,民眾不會把擴充軍備置於發展民生之上(
象“不要褲子也要
核子”一類“偉大”決策是唯有在專制制度下才可能出現的“奇跡”)。
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專制者高居於戰火之上,所以
可能輕易發動戰爭,如果讓老百姓自己選擇,他們必然會更加謹慎。
再者,一旦人民得以參與政治,他們必然會把精力和熱情投注
在他們能夠親身參與、能夠直接發揮作用的范圍之內,這就導致地
方自治思想的發展,導致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的削弱。它一方面給兩
岸的合作或統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模式,另一方面則進一步減少了
對臺動武的可能性。
12.
兩岸關系緊張的主因
現在有些朋友之所以認定民主後的中國會對臺灣采取更強硬的
政策,無非是受到車臣事件的影響。記得幾年前,也有不少人擔心
中國民主後會四分五裂,那也是由於聯想到了蘇聯的解體。這就怪
了。怎么同一個因素竟會引起兩種相反的後果呢?
為什么同樣一個
民主化,既可能導致一個大國和平解體和平分離,又可能促使它用
武力統一呢?
可見,我們不能簡單類比,輕率地得出結論。這里需
要作具體分析。
我以為,一旦大陸開始民主大選,選民首先關心的是各種切身
問題,如腐敗、失業、體制改革的深化和配套、對舊體制所犯錯誤
的清理、貧困地區的經濟改善、失學兒童的教育,以及諸如此類。
任何政黨或個人,只有在這些問題上拿得出決心,拿得出辦法,才
可望獲得選民支持。相比之下,臺灣問題不大可能成為選民的優先
考慮。如果新政府能夠發展兩岸交流,使大陸民眾從中得到更多的
實惠,我相信老百姓不會非逼著你政府強硬更強硬不可。
現在,臺海形勢相當緊張。問題的根本癥結在哪里呢?
甘陽認
為是臺灣要獨立,我認為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
面,而且在我看來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中共要急於統一,要以
臺灣人民不肯接受的模式去實現統一,并且不排除用武力方式統
一。不信,讓兩岸政府簽訂一項維持現狀的二十年協議,在此期間,
臺灣保證不獨立,大陸保證不動武,試看哪一方更不愿意。
我們知道,臺灣的主流民意是不急統、不急獨,也就是說,臺
灣民眾寧可維持現狀。問題是大陸當局更不耐煩。白皮書講得很
清楚:“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
題”,大陸將動用武力。可見,兩岸關系緊張的根源主要在中共一方。
13.
大陸民主與兩岸統一
如果大陸走向民主,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又會如何呢?
我敢
說,其前景一定比現在更光明——不可能不比現在更光明了,因為
現在是一片黑暗,毫無可能性。現在,臺灣人民拒絕和大陸統一,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反感中共政權的專制、野蠻,是擔心中共這一
絕對權力會侵犯他們的自由,侵犯他們好不容易才爭得的自己當家
作主的民主權力。一旦消除了這個原因,臺灣人民與大陸統一的意
愿自然就增加了。就算這個原因不是他們拒絕統一的唯一原因,因
此消除了這個原因不等於消除了統一的一切障礙,不等於統一的水
到渠成,但它畢竟是消除了統一的一個極大的障礙,它無疑會使和
平統一變得更可能而不是更不可能。這總是無可爭辯的吧。
我完全承認,即使大陸走向民主,兩岸統一仍然存在若干障礙。
由於長達半世紀的分裂以至敵對,臺灣民眾對大陸已經有了很強的
陌生感、疏離感。他們已經習慣於自成一體。有人把臺灣比作從大
陸這個大家庭里失散的一個兄弟。要還是兄弟倒簡單了,不管當初
失散時吵過嘴打過架,好歹還有過一段共同生活的經歷。就象兩岸
老一代的國共兩黨人士,一方面有著最深的恩怨,一方面又有著最
深的統一情結。畢竟,恩也好,怨也好,那總是有情,有情總比無
情、總比冷漠好辦。好比撮合一對分居多年的夫妻,哪怕彼此怨氣
沖天,也比雙方視同路人更有希望。中共對臺發動柔性的統戰攻勢,
其訴求對象主要是老一代國民黨人,理由就在於此。然而現在的問
題是,當年失散的兄弟已然老去,如今當家的是兄弟的兒子以至孫
子,他們對大陸倒是無恩無怨,但是也沒有什么情分了。大陸的情
況不好,他們自然不愿和你統一;就算大陸情況變好了,他們恐怕
也缺少統一的意愿。
有鑒於此,未來中國民主化後,統一也需慎重推行。大陸人應
該理解臺灣的特殊性。除開政治、經濟的發展程度的差異外,還要
考慮到臺灣人民自己的認同感,也就是對命運共同體的感覺。休謨
說,自我就是自我的記憶。這是指個人的認同。群體的認同也是被
群體的共同記憶所造成的。哈爾濱和昆明相隔萬里,但哈爾濱人和
昆明人很容易互相認同,因為他們分享著共同的歷史記憶。相比之
下,上海和臺北的地理距離就近多了,但由於兩地的歷史是如此不
同,因此兩地人的心理距離要遠遠大於哈爾濱人與昆明人。所以,
兩岸統一不是要把臺灣簡單地變成全中國二三十個省中的一個省。
大陸一定要承認臺灣的特殊地位。好在現代統一的方式很多,除了
聯邦、邦聯外,還有國協、共同體或聯盟之類。要順其自然,多方
嘗試,循序漸進,使各方面逐漸適應。
14.
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
兩岸有可能實現和平統一嗎?
應該說是有可能的。因為大家同
文同種,雙方的老百姓又沒有深仇大恨,走到一起來的可能性還是
很大的。
有大陸人說,不是有些臺灣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并力圖用所
謂臺灣文化排斥中國文化,甚至用臺語取代國語么?
我以為這半是
誤會半是過慮。不錯,確有一些臺灣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但這種
否認實際上是指國籍或國民,不是指種族。在種族上,他們承認自
己是中國人,不過他們往往不用“中國人”這個詞,而寧可用“華人”
這個詞。在文化上也是如此,他們否認臺灣文化屬於中國文化,但
并不否認臺灣文化屬於華人文化,屬於漢語文化。這種在用詞上的
精心區分一放在英文里就完全顯示不出來了,橫豎都是Chinese。
關於用臺語排斥國語,我不知是否有人提出過這種極端的主
張,如果有,那注定也行不通。眾所周知,普天下中文世界的書面
用語基本上都是以國語為基礎,口頭用語也是以國語最流行,最通
用。在懂中文的外國人中,懂臺語的極少極少。這意味著,在臺灣,
若是有人想強行規定把臺語作為官方語言,排斥甚至禁止國語,馬
上就會造成莫大的混亂,使自己陷入和他人、和整個外部世界通通
難以交流的癱瘓局面。如今的世界已經成了地球村,臺灣又是一個
相當開放的社會,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與外界的交流溝通,絕大多數
臺灣人怎么能放著一種現成的使用效率極高的語言不用,而故意要
去用一種使用效率很低的語言呢?
我理解并尊重不少臺灣人為保存
和發揚本土文化(
包括本地語言)
的努力。在全球化日甚一日,強
勢文化愈來愈強勢的今天,本土文化是對這一趨勢的必然反彈和必
要補充。我相信,在未來大陸各地的選舉活動中,許多候選人也會
大講方言,以表示對地方有感情,表示和群眾打成一片。不過在更
多的場合下,人們還是會繼續采用那些他們早已掌握的并普遍流行
和廣泛接受的語言。這是交往的需要。
從長遠看,我對兩岸統一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同文同種是
一種強大的親和力。臺商向外投資,首選往往是大陸。觀看體育比
賽,除了臺灣選手對大陸選手,否則臺灣人總是為大陸選手喝彩助
威。那些走紅的大眾文化,經常是兩岸三地通吃不誤。在生活中這
類事情還很多,可見把我們結合起來的因素有多么豐富,多么強韌,
多么深刻和多么奇妙。
現在,整個西歐都在穩步走向整合,那里的人民不但攜手走進
歐共體走進歐盟,許多人甚至已經開始商討組成統一的共和國。可
是倒回去五十幾年,你要問法國人是否愿意和德國統一,對方多半
會憤怒的拒絕。人是可以變的,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人們變過來變過
去的記錄(
否則就沒有歷史了)。人的政治觀點和情感是可以變的,
尤其會隨著環境和對方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在環境和對方沒有改變
之前,一般人常常預計不到自己也會變。所以在今天,在中共在大
陸倒行逆施,對臺灣文攻武嚇的今天,你要問臺灣人愿不愿意和大
陸統一,斬釘截鐵答“愿意”的人可能不會太多,但等到大陸真的
變了,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眼下我們要做之事,一要努力制止
戰爭,一是加緊推動大陸民主化。◆
2000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