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可归者》这本书是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的格林黑文出版社
于1996年出版,全书共二百四十页,收入了三十一篇文字,其中有讲演、有单篇文章、有从长文章或者从书里的节选和摘录,这些文字按文章的内容分为五章。
五章的标题分别是:
一、无家可归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吗?
二、无家可归的原因何在?
三、何种住房选择方案对无家可归者有利?
四、社会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
五、政府可以怎样帮助无家可归者?
在每一章里又分几个小问题,而每一个小问题都有两种不同意见,而且常常是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好象唱对台戏。在这里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正象这本书封底上的
一句话:那些不了解相反意见论据的人,对自己的观点也不会有完整的了解。这本书后边有两个附录,一个是参考书目,多达69本;一个是相关组织的名单,一共
有22个,其中有进行过专题研究的著名研究所,有专门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基金会,有关心无家可归者人权问题的人权组织,有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各种服务,包括
教育、职业培训等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有无家可归者自己成立的组织。浏览这本《无家可归者》的读者可以发现,在美国民间和政府都为解决无家可归者的
问题负出了大量的努力。
另外我们也会发现,无家可归者的问题实际上未必都是没有房子住的问题,它更多的是社会其它问题的反映。根据书中引述的1993年的一项研究,无家可归者中
83%有吸毒、酗酒或者精神病的问题,在无家可归者中,单身男性占多数,也有拖家带小的,其中97%的户主是女性,平均年龄22岁;87%是未婚,高中毕
业的只有37%
(大家知道在美国,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平均文化程度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工作经验的只有40%,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经工作过一年以上,百分之七十八
的小孩在六岁以下。这就是说,所谓拖儿带女的无家可归者绝大部分是未婚少女,生了孩子离家出走。而这些单身少女母亲之所以要离家出走,多半又和家庭关系不
和睦有关。其实,美国的无家可归者的问题主要不是房屋短缺的问题。
大家还记得七十年代中国的房荒吗?那时候象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四平方米,祖孙三代同堂的比比皆是,许多婚龄男女因为没有住房而不能结
婚,或者是结了婚仍然没有自己栖身之所。为什么在那时候的中国街头上却看不到有什么无家可归的人呢?这层道理想明白了,很多问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无家可归者》这本书属于对台戏丛书的一种,这套对台戏丛书有好几十本,涉及到各种重大的社会问题,象吸毒问题、爱滋病问题、自杀问题、坠胎问题、枪支管
制问题等等。我这里向大家提到美国的无家可归者的问题,目的也在于提醒大家,美国是个自由世界,是个开放社会、在这里没有什么问题是能够被压制和掩盖的,
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在这里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主义者对消除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和消极现象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弱势群体中也总会出现各种类型
的领袖人物,把大家组织起来,争取自身的权益。美国社会当然有它的很多问题,不过只要我们稍为作一番调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和我们最初想象的其实很不
一样。
□ 自由亚洲电台
2003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