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能被火燒干,火不能被水澆熄,

        這是我們很難獲得但又必須獲得的一种平衡。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先知死于胜利之后

胡平  2003年11月5日

http://blog.boxun.com/hero/huping/53_1.shtml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一代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一谭海耶克.F.A.Hayek)死于德国弗莱堡家中,享年九十二岁。哈耶克是一九七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在经济毕上的成就可以想见。但相形之下,哈耶克作为政治哲学家的地位恐怕更为崇高。他那部寓于一九四四年的《通向奴役的道路》,对风靡一时的计划经济思想提出了尖锐深刻的批判。当时左倾思想盛行,社会主义理念被不少知识分子视为人类进步的归宿。哈耶克坚持古典的自由主义立场,不仅被看作是“落伍“保守,甚至还被看作是“反动”。然而近半个世纪来的历史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哈耶克理论的正确。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先知都是死于误解,死于孤独。但哈耶克却有幸在其有生之年,亲眼见到了自己主张的辉煌胜利。
   
   
哈耶克于一八九九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早年师从维塞尔和米塞斯研读经济学,先后在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二五年获得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和政治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一年受聘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教授,一九三八年入籍英国,一九四四年获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二年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一九六二年回到欧洲,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经济学。一九六七年退休后返回奥地利,接受萨尔斯堡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名誉教授,后移居德国弗莱堡,直至去世。
   
   
哈耶克一生的学术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四十年代以前;他主要研究经济学,就价格,货币,资本等问题发表了许多著作。他曾在一九二七年组建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出任第一任所长。作为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哈耶克曾和凯恩斯有过长期的学术争论。四十年代以后,哈耶克将研究重心转至政治学、法律学和哲学。他在一九四七年发起成立培勒林山学会,并担任首届会长。这个学会集中了一大批坚持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写完了那部备受争议的《通向奴役的道路》之后,哈耶克又撰写了一系列政治哲学与法学著作,如《自由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等。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论证严谨周密,文字警辟隽永,是二十世纪有数的大思想家之一。
   
   
哈耶克自称是“老辉格党”。这表明他是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继承者。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个人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专横权力,坚持法治,要求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张社会的自发的演化,反对各种全能主义。集体主义,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由于哈耶克强调对人类以往累积的经验的尊重,有人称其为“保守主义者”。但哈耶克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事实上,近二十年来西方兴起的保守主义思潮,本身即是古典的自由主义。祇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不妨称哈耶克为保守主义者。在哲学上,哈耶克的思想比较接近康德。这派思想高度评价理性认识的作用,同时又指出理性认识的局限,反对理性的误用和滥用。哈耶克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在台湾,先后有周德伟。殷海光、夏道平、林旈生等人对之大力译介。他们不仅重视哈氏的经济学思想,尤其重视哈氏的政治哲学理论。在大陆《通向奴役的道路》在“文革”前就有中译本,但直到“文革”之后,哈耶克的思想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果说在那些从事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研究的学者那里,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还多少具有较全面的认识的话,那么,在那些对哈耶克著作发生兴趣的相当一批经济学家那里,对哈氏思想的了解就常常是很片面的了。他们往往祇是从哈耶克著作中学到了其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和对市场经济的论证,但忽略了哈氏经济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基础,尤其是不了解哈氏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因此才会有所谓“新权威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或“新保守主义”恰恰是犯了哈氏所指山的滥用理性和知识的狂妄症,所以他们竟会赞同专制,蔑视个人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倡认真读一读哈耶克的著作,尤其是他的政治哲学著作,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北京之春》 胡平文集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3/huping/xzs.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天安门自焚与胡温新政 (2003.12)
“惜乎不中秦皇帝”——重审林彪罪案 (2003.12)
评"新保守主义" (2003.11.5)
先知死于胜利之后 (2003.11.5)
达赖考验中共 (2003.11)
胡锦涛为何缺席 (2003.11)
从禁谈修宪谈起 (2003.10)
我为什么写《论言论自由》 (2003.9.20)
八六年学潮说明了什么 (2003.9.21)
我的一些政见 (2003.9.5)
解读晚年周恩来 (2003.9)
历史性的胜利 (2003.9)
当反革命也不容易 (2003.8)
坚定非暴力抗争信念──纪念“六四”十四周年 (2003.6.4)
萨斯会改变中国吗 (2003.6)
胡锦涛的位子能坐多久 (2003.5)
也谈美伊之战 (2003.5)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下) (2003.4)
评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上):为中共专制辩护的一曲绝唱 (2002.11)
宪政 私产与言论自由 (2003.4)
评《英雄》的反历史虚构 (2003.3)
私产入宪与矫正正义 (2003.2)
奇哉合肥学潮 (2003.1.24)
权贵私有化与矫正正义 (2003.1)
如何解读大陆官方出版物 (2003.1.4)
中共第四代与政治改革 (2003.1)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