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全十美的社会状态是和人类的本性根本冲突的。

      一旦把人类置身于一个完美的社会之中,人类会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反叛。因为完美社会取消了不确定性,

    从而抹杀了自由意志的存在,所以人类会拒绝它。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读书۰评论】选择更多年

 

 

活历史,真传奇——推荐司马璐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

胡平(舒崇)  20052月

http://blog.boxun.com/hero/huping/337_1.shtml

 

海外久负盛名的中共党史学家司马璐先生,以85岁的高龄,完成了他的近四十万字的大部头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实在令人惊歎,令人佩服。

司马璐的一生极富传奇性。司马璐本名马义,生於五四运动那一年即1919年,是个私生子,又是个孤儿,生活贫困,只上过几年小学,在颠沛流离中刻苦自修,好学不倦,从小就关心时事,参加左翼秘密读书会,十八岁加入共产党,后来投奔延安,当过抗大图书馆主任,曾受陈云指派到敌佔区做地下工作,还当过朝鲜义勇队的中共代表,由於目睹党内斗争的残酷,司马璐於1943年退出中共,继续争取自由民主,又参加了民主同盟,创办《自由东方》杂志,组织中国人民党,1949年中共建政逃至香港,在香港组织过中国自由作家联谊会,成立自联通讯社,出版《展望》杂志,创立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先后出席过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应邀访问西德、苏联等国。1983年六十四岁移居美国,开始学英语,主持《探索》杂志,创建中华学人联谊会,八十岁还学习用电脑,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司马璐先生一生着述甚丰,1952年他在香港出版了一部《斗争十八年》,写出自己从投奔共产党到醒悟,到选择自由的曲折历程,轰动一时。五十年后,余英时教授在写给司马璐的诗里还提到“曾读斗争十八年,香江反共万人传。”司马路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的研究,他主编的一套《中共党史暨文献精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外,他还对若干中共领导人物,如瞿秋白、张国焘等作过深入的专门研究。这本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按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写个人经历,第二篇写中共第一代人物,第三篇专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最后是结尾,作者表达他最后的愿望,学习蔡元培,不断学习,不断创造,敢於挑战旧教条,迎接一切新思想,不断进步。

司马璐先生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政治人物的活词典”。他说:“我这一生中,一个特别的经历是,我可能是见过当代中国政治人物最多的人。”共产党人中我见过毛泽东、张国焘、王明、博古、刘少奇、张闻天、朱德、彭德怀、周恩来、林彪、陈云、邓小平、江青、康生、高岗、潘汉年、王稼祥、柯庆施、董必武等。民主党派中见过章伯钧、罗隆基、张澜、沈钧儒、张申府、张君劢、梁漱溟等。国民党人中见过蒋介石、蒋经国、陈诚,还结识过徐複观、雷震。中共党内的几个着名的知识份子,王实味、邓拓、田家英,都是司马璐在延安时期的好朋友(顺便一提,司马璐和江泽民的养父江上清也相当熟悉,他把江上青和自己的关系称作“亦师亦友”)。事实上,司马璐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当代中国历史,他非同寻常的经验与阅历,他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眼光,还有他的高夀以及一位饱经沧桑者宠辱不惊的晚年心境,使得他这本回忆录具有独特的、他人不可替代的并且多方面的宝贵价值。

司马璐先生对我说,他这本书中有些怪事、怪人、怪话,都是有关当事人口述。

这些口述很重要,但在一般正史中是查不到的。譬如书中写道,他在莫斯科时,一位王明身边的陈女士告诉他,刘少奇曾多次警告王明,说:“你千万不可冒犯毛泽东同志。”王明说:“我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很正常的吗?”刘少奇说:“中国国情不同,批评毛泽东就是犯上。”王明说:“党章上有这一条吗?”刘少奇说:“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中国革命的领袖,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形成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领袖权威是不能碰的。”王明说是:“你这么说,毛泽东同志岂不是成了皇帝。”刘少奇说:“是的,你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毛泽东就是皇帝,是革命的皇帝,是中国革命的皇帝。”司马璐还写道,在194311月底的一次会上,周恩来向毛泽东沈痛检讨,突然向毛下跪,连声说:“我认罪,我认罪。”毛一惊,厉声骂道:“你这不是骂我是封建皇帝吗?”周说:“主席的确是中国革命的皇帝,我和少奇同志都一致同意的。”

这两段话非常重要,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中共最高领导人那里,马克思主义到底占什么地位,党章到底占什么地位。像这样的对话与场景,一般党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那些身居党国高位的老革命在写回忆录也不会说的。这只是信手拈来的一个例子。司马璐此书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原《新观察》主编,大陆着名的自由派知识份子,今年八十七岁的戈扬女士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提起司马璐与戈扬两人的故事,那真是比童话还优美,比戏剧还感人。司马璐与戈扬是江苏海安同乡,少年时代一起参加过左翼秘密读书会,以后又都加入了共产党,时聚时散,1940年两人在重庆又见了面,皖南事变后天各一方,彼此失去了联系,由於两人都改了名字,所以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下落。作为三八式老干部和党内着名才女,戈扬女士从1950年起出任《新观察》杂志主编,但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下放劳改,“四人帮”垮台后平反,重新主办《新观察》,热心鼓吹自由化,八九民运期间应邀访美,“六四”后开始流亡生活,和分离五十年的司马璐在纽约相聚,戈扬诗云:“青梅竹马来相会,竟是斑斑白发人。”2002年,八十三岁的司马璐与八十五岁的戈扬在纽约结婚。这一段充满传奇与浪漫的因缘,正像着名学者周策纵在贺诗里说的那样:“找遍古今中外,也找不到你们的样。”

借写此书评之机,谨向司马璐先生和戈扬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北京之春》2005年2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5/380/2005131210043.htm

 
     
   

Back | Home | Up

《法轮功现象》自序 (2005.12.29)
读吴思《潜规则》与《血酬定律》 (2005.12.8)
伟哉黄万里 (2005.11.2)
余杰《为自由而战》序言 (2005.10.27)
学习《入狱须知》读欧阳懿的《狱后杂谈》 (2005.8.29)
读《美商在中国的理想与背叛》感言 (2005.8)
我们时代的见证文学——阅读廖亦武《证词》 (2005.8)
读《江泽民和他的十五年》有感 (2005.7)
《记忆的伦理学》简介 (2005.6)
《劳动教养和留场就业》评介 (2005.5)
《犬儒病——当代中国精神危机》序言 (2005.5)
推荐亚衣《流亡者访谈录》 (2005.5.3)
往事不堪回首——《20世紀后半葉歷史解密》評介 (2005.4)
形象的力量——推荐陈沅森长篇小说《佛怀煽仇录》 (2005.4.8)
《江泽民传》乃一场拙劣的双簧表演 (2005.3.31)
推荐陈小雅主编《沉重的回首》 (2005.3)
中国人有幽默感吗?——为老灯书作序 (2005.3.3)
《中国上访村》评介 (2005.3.2)
活历史,真传奇——推荐司马璐回忆录《中共历史的见证》 (2005.2)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