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因为中国人对政治对民主不关心,

        不如说是因为国人早已对当局彻底失去信任。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比较两次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胡平  2004年1

 

今年北京地区县区级人民代表选举,涌现出一批独立候选人,引起海内外一些媒体的注意。本期我们刊载了几篇竞选宣言和相关文章,供读者参考。二十三年前,笔者也曾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加选举,现将当年的竞选宣言重新发表。抚今追昔,令人颇多感慨。

1980
年,根据新的选举法,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县区级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当时,各地都有不少人毛遂自荐,首开竞选之风。记得那年暑期我回成都探亲,就听朋友们讲起成都和重庆一些高校的学生竞选活动。其后不久,《中国青年报》正面报道了上海复旦大学的竞选结果。湖南师大的竞选活动一度受到校方阻挠,有数千学生走上街头示威请愿。北京地区的选举日期被安排在最后,不过早在9月初,原来民主墙的一批民运人士就开始串联,准备在行将到来的选举中一显身手。到了11月,北京高校的选举活动全面铺开,其参选人数之多,选民热情之高,竞选议题之深入广泛,实为1949年来所仅见。自此以后,大学生作为中国民主运动的一支基本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在北京高校的竞选热潮中,北京大学的表现尤其有声有色。在北大,参选者人数众多,单单是报名参选并且积极展开竞选活动者就有十六、七位。其次,北大的竞选活动自由开放,丰富多彩。竞选者们举行讲演会答辩会座谈会,贴大字报印传单。不少竞选者组织了自己的竞选班子。很多同学自发建立了几家中立组织,发表新闻和评论,进行各种民意调查及统计,发挥了媒体的功能。在北大,选民的热情令人感动。大字报前,观者如堵;演讲厅内,人满为患。在食堂在宿舍,同学们都热烈地争论选举中的各种问题。第一次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大家对投票的态度都非常认真。北大竞选有一个重大特点,那就是“务虚”胜过“务实”。北大的同学们都知道区区区代表的选举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他们对区人民代表的相关议题并没有多少兴趣,对有关学生的具体利益的问题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更希望借竞选的机会表达自己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在北大的竞选活动中,大多数同学关心的热点始终是中国的政治,中国的改革,中国的自由民主。因此,北大的竞选活动不仅是一次基层民主的实践,而且还是一次自由民主理念的深刻启蒙,是一次自觉追求自由民主的的英勇抗争。

应该承认,北大竞选活动的成功,也是和当时中国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方的宽容态度。尽管这次竞选活动后来仍然被最高当局所否定,但是他们无法阻止自由民主理念的广泛传播,而参加竞选的代表人物一般也并未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是过去二十多年来民主运动中少有的一次成功。

毫无疑问,和二十三年前相比,今日中国的政治环境要更加恶劣得多。“六四”之后,中国的民主进程横遭阻断。前几年,也曾有个别异议人士(陕西的赵常青,北京的何德普等)试图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加县区级人民代表选举,重新开拓民运空间,但受到当局严厉打压。今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形势在某些方面出现某些细微的变化。一批独立候选人挺身而出,某些媒体一度给与某种正面的报道,也有个别独立候选人成功当选。但是从整体上看,当局依然对竞选采取了敌视和压制的态度。如果我们把选举分成三个环节:提名,竞争,投票。那么,破坏选举总是从控制提名和阻止竞争这两者入手。当年北大竞选,提名权在选民手里。任何人只要获得所在选民小组的同意,或者是得到一定数量的选民支持即可成为候选人。为了在众多的候选人中确定正式候选人,是由全体选民投票进行预选,预选中得票居先者则成为正式候选人。然而在今年的选举中,许多选区的所谓选举委员会却公然越权,单方面作主,从众多的候选人中挑选出某些人成为正式候选人。当年北大竞选,我们有着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竞争。台湾即便在威权时代,竞选也是真刀真枪;每逢选举,民间的言论格外开放,故有“民主假期”之称。反观今次北京的选举,当局对言论的控制如故,独立候选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和对手展开竞争;甚至还有对独立候选人公开恐吓或以开除解聘相威胁。这样的选举,不是骗局是什么?

今年的选举,选民的态度十分冷漠。这也在意料之中。这与其说是因为中国人对政治对民主不关心,不如说是因为国人早已对当局彻底失去信任。中国的民主运动正处在艰难时期。但是我们仍然对自由民主在中国的胜利充满信心。我们仍然需要从各个方面推进民运(包括鼓励和支持基层竞选)。因为唯有通过不懈的抗争,我们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北京之春》2004年1月号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4/60/20031231135921.htm

     
   

Back | Home | Up | Next

谁来写《中国地富调查》? (2004.12)
谈谈冷漠症 (2004.12.31)
从“丧父之痛易忘,夺财之恨难消”说起 (2004.12.31)
评胡温对汉源事件的四点指示 (2004.12)
“爱国”与“卖国” (2004.12)
谈谈民族认同问题 (2004.12.1)
精英与奴才 (2004.12)
鱼与网的新斗争 (2004.11.2)
警惕专制的自我实现预言成真 (2004.11)
“经济自由主义”是怎样背叛自由的? (2004.11)
赵紫阳八五诞辰感言——“赵紫阳与中国改革”研讨会(11) (2004.11)
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2004.10.8)
中共会实行党内民主吗? (2004.10.2)
金牌体育政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吗?(2004.10)
从中国媒体看中国劳工现状 (2004.8.31)
「上访」与「截访」 (2004.8.28)
呼唤自由──谈《怀念李慎之》纪念文集 (2004.8)
谈李慎之现象 (2004.8)
李敖讲话代表新党吗? (2004.8)
张宏喜讲话小议 (2004.8)
在過去与未來之間 (2004.8)
對政治表達与政治活動的憲法限制(二) (2004.8)
對政治表達与政治活動的憲法限制(一) (2004.8)
王軍濤、胡平對談錄 (王菲, 2004.8)
声援蒋彦永医生 (2004.8)
從自由出發 (2004.8)
在理解与误解之间——由顧城之死所想到的(一) (2004.8)
在理解与误解之间——由顧城之死所想到的(二) (2004.8)
對真理標准討論的再討論 (2004.8)
从“让农民自己说话”谈起 (2004.8)
评《英雄》的反历史虚构 (2004.8)
光辉的人格榜样丰富的思想遗产——追思小凯 (2004.7.25)
《北京之春》同仁致杨小凯夫人吴小娟慰问信 (2004.7.8)
南非枪击案 江氏人马嫌疑最大 (2004.7.8)
贺《民主论坛》六周年.与《民主论坛》诸同人共勉 (2004.7.4)
私産入宪与归还産权 (2004.7.1)
蒋彦永获当代汉语贡献奖 (2004.7)
为了自由与尊严 (2006.6.30)
我们为什么反对专制 (2004.6)
儒家人性论与民主宪政──与张灏教授商榷 (2004.5.29)
评中共当局的“和平崛起” (2004.5)
从台湾大选看台湾的困境(下) (2004.7)
从台湾大选看台湾的困境(上) (2004.4.27)
让良知发出声音 (2004.4)
也谈毛泽东的功过罪 (2004.4)
恐惧 残酷与自由主义 (2004.3)
回顾2003年公民维权运动 (2004.2)
比较两次基层人民代表选举 (2004.1)
历史回顾 竞选宣言 (1980.11.7, 《北京之春》2004年1月号 )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