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激进革命家的内心深处,无不

   隐藏着对不成钢的强烈责怨和巨大失望。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刘晓波专栏
時政۰观察
讲演۰访谈
读书۰评论

刘晓波为何坚守国内?

日期:11/18/2010 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作者:胡平

http://beijingspring.com/c7/xw/ywzs/20101118211558.htm

 

1993年初,刘晓波应邀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到了澳洲后,他又受到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邀请来了一趟美国。期间,晓波曾在纽约逗留数日。

这是他第二次来纽约。1989年春,晓波以哥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纽约,八九民运爆发,他匆匆赶回北京。

分别四年,世事沧桑。老朋友相见,免不了一番感慨。很多人都对晓波说,既然出来了,就别回去了。但晓波坚持要回去。为什么要回去?晓波在接受《中国之春》记者亚衣采访时是这样回答的。晓波说:“我没有说我回国起了什么作用。我只是出于自己处境的考虑,做哪些事情可能更符合我的意愿,我更舒服。我在哪里生活得更舒服,我就回哪里去,没有一个为中国民主的起因。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回国做任何一件具体的小事,都要比在国外成立那些民运组织有意义。”

请注意,在这里,晓波首先不是用“爱国”或“为民主”的高调,而是用“生活得舒服”来解释自己回国的动机。当然,这里的“舒服”不是指物质丰盛,春风得意,而是指自在,即英文里的at home。早在第一次出国访问时期(1988.8-1989.4),晓波就意识到,作为一名使用中文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难以承受在西方生活的孤独与寂寞。只有在中国,他才有那种在家(at home)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成长在一定的地域和群体之中,由此我们获得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习俗以及和群体中其他人的共同记忆,并由此而产生出家园感、归属感。一个从未离开过家园的人或许意识不到这一点。晓波是出过国的,加上他又很敏感,晓波感受过在西方的孤独寂寞。这里的所谓孤独寂寞,不是说没有人和你相处,而是说你周围的人和你没有共同语言,对你的感受缺少共鸣。晓波清楚地知道他是属于中国的。换言之,晓波首先是从归属感的意义上解释自己回国动机的。这正是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本源,即那种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因而对斯土斯民的那种天然的情感和不可分割的依恋关系。

其次,晓波也讲到,他选择回国的一个理由是,在国内做事要远比在海外更有意义。

在离开美国返回澳洲后,晓波给我寄来一封长信(落款日期是1993421日)。其中一段写到:“回国去做的那件事,我义无反顾,无论是基于个人的赎罪、获良心的安慰,还是基于朋友之谊、国家前途,我都再不会犹豫。”

信里提到的“回国去做的那件事”,当然是和民运有关的事。但具体是什么事,我现在记不清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晓波回国是要继续从事人权与民主的事业的。他讲到“个人的赎罪、获良心的安慰”,这表明他对于自己在六四后被捕,屈服于压力而违心地写悔过书等表现十分痛心。他无法原谅自己,因此他认定,只有重新投入抗争,重新面对压力,重新承受苦难,才能赎回先前的罪过,才能换回良心的安宁。晓波当然知道在国内坚持抗争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很可能会再次坐牢,但正像他后来给廖亦武的信里所说:“牢狱比私下的自责和忏悔更能安慰仅存的那么一点点良知”。晓波讲这些话决无作秀的意味,因为那起先只是讲给好朋友听的,不是讲给公众的。我以为,正是出于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不断的自责与反省,晓波不断地超越自我,一步步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这封信里,晓波还写到:”我庆幸自己生逢此时的中国。那么动荡,那么危险,那么刺激,那么多机会。生此激荡之乱世而无所做为,实在是太说不过去的行为。西方社会的伟大人物一般都生于乱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之后,是西方思想界又一个黄金时代,而到了今天,西方思想界开始平庸化,基督教也帮不了太大的忙,这是一个西方哲学和诗相对寂寞的时期。而在中国则大不一样。”读这段话,使我想到吴祖光写的横幅--“生正逢时”。

自从93年第二次出国又回国以来,晓波在国内已经坚守了17年。这中间,他有过多次出国的机会,包括有好几次他受到邀请来海外开会,由于怕出来了回不去,所以他都拒绝了。在这17年间,晓波又坐过两次监狱,在监狱外则一直被监控。可以想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晓波可能也有过灰心,有过失望,但是毕竟坚持下来了。而在这种漫长的坚持中,晓波成为了今日的晓波。

 

   

刘晓波的政治遗言 (2017.7.17)
丧钟为谁而鸣 (2017.7.14)
解析刘晓波向德美医生明确表达出国意愿 (2017.7.7)
刘晓波:其人其事其思——他的历史定位 (2017.7.7)
但愿出现奇迹...... (2017.7.3)
刘晓波: 《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2009.12.23)
从刘晓波“我没有敌人”这句话谈起 (2010.2.21)
2010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图片 (挪威奥斯陆, 2010.12)
胡平为刘晓波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讲话 (视频, 2010.10)
Hu Ping Speech at Nobel (English, Oslo, Norway, 2010.12.9)
Why We Gave Liu Xiaobo a Nobel (Thorbjorn Jagland, New York Times, 2010.10.22)
今天是刘晓波日——2010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侧记 (2010.12.21)
《刘晓波文集》导读 (2010.12.11)
围绕颁奖礼的交锋 (2010.12.2)
刘晓波为何坚守国内? (2010.11.18)
我和晓波的交往(上) (2010.11.1)
让刘霞出国领奖 (2010.10.25)
刘晓波获奖与中国模式 (2010.10.22)
这些年刘晓波个性有了重要转变 (2010.10.14)
化荣誉为责任 (2010.10.11)
刘晓波与诺贝尔和平奖 (2010.10.8)
愿晓波获诺奖 (2010.10.6)
解读《我们不放弃》 (2010.2.1)
读刘晓波新着《单刃毒剑——中国民族主义批判》 (2007.2.18)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推荐刘晓波新著《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2006.2.14)
推荐《刘晓波文集:向良心说谎的民族》 (2002.1)
刘晓波给胡平信 (2000.5.12)
刘晓波给胡平信 (1993.4.21)

Back | Home | Up | Next

刘晓波专栏 | 時政۰观察 | 讲演۰访谈 | 读书۰评论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