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百生涯
就像經歷了好幾次輪迴
我們這代人的生命畫卷
竟是如此的支離破碎
一、老三屆的生活軌跡
我是老三屆的人,最近和幾位同樣是老三屆的朋友聊天,談起
老三屆這一代人的遭遇,大家都非常感慨,也非常憤怒。
老三屆這代人,也就是在文化革命爆發那一年——1966
年——
正在中學讀書那一代人,如今,年輕的也已經四十七、八歲,年長
的都已經五十二、三歲了。最近幾年,國內下崗的人數急劇增加,
其中老三屆佔了一大半。這當然不是老三屆人遇到的第一件倒霉
事。回顧這幾十年,什麼倒霉事都讓這代人遇上了。
在我們正該長身體的時候,我們遇上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大饑
荒,整整挨了三年餓。在我們正該讀書學習的時候,我們遇上了文
化大革命其實是大革文化命,停了整整十年學。等到恢復高考,絕
大部分老三屆同學對於要考的東西,不是缺得太多補不上,就是忘
得太多荒廢了,到頭來,老三屆人考上大學或研究生院的比例非常
低,後來能在專業上作出成就的就更少更少。
文化革命、上山下鄉,不但耽誤了老三屆的學業和教育,而且
也耽誤了老三屆的青春,耽誤了老三屆的正常的戀愛、婚姻、家庭
和生育。由於革命的禁慾主義,有時候乾脆就是領導的粗暴干預,
再加上生活條件的艱苦,前途的渺茫、不確定,大多數老三屆人沒
能及時的戀愛、結婚。等到毛澤東去世、四人幫垮臺,下鄉知青返
回城市,社會上有了一大批超過政府規定的晚婚年齡的所謂大男大
女。那些比較早就結婚成家的老三屆人,情況大多也不妙,因為其
中大部分婚姻都只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缺少穩固的基礎,八十年
代初期中國的離婚潮,主角就是老三屆人。
到了八十年代,老三屆人基本上都有了一分正式的工作,雖然
大部分都只是簡單的藍領工作,社會地位很低,但在當時的計劃經
濟體制下總還算有某種保障。就在這時,經濟改革深入進行,自由
競爭引入經濟生活,老三屆人由於飽受顛簸流離之苦,好不容易才
有了比較穩定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願意輕易冒險扔下鐵飯碗去下
海,這樣,他們又錯過了重新創業的機會。九十年代以來,一方面
是經濟改革的迅速推進,一方面是經濟不景氣,失業下崗的問題越
來越成為社會上的普遍問題。老三屆人,由於教育程度低,專業技
能差,再加上年齡不上不下,於是就成了下崗政策的首當其衝的犧
牲品。
與此同時,老三屆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困
難。由於少年時代營養不良,青年時代備嘗艱苦,人到中年,身體
狀況出問題的很多,恰巧在這時社會上又沒有了保險醫療,醫藥費
用猛漲。過去上學不要錢,現在幹什麼都收費,初中高中要收費,
大學收費更高,老三屆人因為自己失學,格外望子成龍,為子女教
育不惜血本,經濟上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幾乎與老三屆人結婚成
家同時,政府開始實行嚴格的一胎化政策。現在這個政策好像開始
鬆動了,而老三屆人——此處主要指女性——已經過了生育期。
二、“祖國的花朵”是最倒霉的一代
說來實在是莫大的諷刺。老三屆人出生在1947
年到1952 年之
間,正是中共建國前後,稱得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曾經一
度,他們被認為是祖國的花朵,是最幸福的一代。然而事實證明,
他們其實是最倒霉的一代,是最不幸的一代。我們的父兄輩,有不
少人的遭遇也極其悲慘,例如地主、富農、右派,但是他們只是他
們那一代人中的一部分,而老三屆人的苦難卻屬於整整一代人。
就在幾年之前,國人興起一股懷舊風,老三屆人也不例外,許
多老三屆人頻頻地舉行座談會、辦回顧展,有些人喊出“青春無悔”
的口號,好像還很有幾分為自己的過去而驕傲的勁頭。當時就有一
些老三屆人提出抗議,到了今天,恐怕沒有幾個老三屆人還能大唱
青春無悔的高調了。儘管在現代,人們的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
五十歲上下還不能算老,但是那也畢竟不是年輕。對於大部分老三
屆人來說,能夠有所作為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人生已經無情地關
閉了希望之門。不是因為他們格外愚蠢,更不是因為他們格外懶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代同齡人卻有著最悲慘的命運,這本身就證明
了中共的滔天罪惡。
記得在十幾二十年前,不少人對老三屆這一代還寄予很高的希
望,像劉賓雁、李澤厚都對老三屆這一代評價很高,期待很高。他
們認為老三屆這一代閱歷豐富,吃過苦,經受過各種磨煉,在社會
底層生活過,熟悉中國國情,善於獨立思考,勢必會對中國的歷史
進程發揮重大的積極作用。古人說“艱難玉成”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這種說法不一定靠得住。要說艱難困苦才最有利於人的成
長發展,那麼我們幹什麼還要努力建設,為子孫後代創造幸福的環
境呢?
所謂給後代造福豈不成了給後代造孽?
我承認,艱難困苦對某一些人可能有好處,清代學者趙翼寫過
兩句詩:“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句便工。”飽經風霜、歷經磨
難可能會造就大詩人、大文學家、大思想家。但是,在任何一代人
中,絕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他們只要求普通的生活,
只要求平凡的幸福。沉重的苦難粉碎了他們平庸的幸福之夢,對他
們一點好處都沒有。
沉重的苦難對其他許多類型的人才也沒有好處,比如對科學家
就沒有好處,對運動員也沒有好處。說來說去,苦難的經歷大概只
有利於產生大詩人、大文學家和大思想家。事實上,老三屆中確實
湧現出不少優秀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但是,從後來的情況看,
他們的整體成就並不像人們當初預期得那麼高,大部分人好比程咬
金,只有三板斧的本事,一出手不同凡響,接下去就顯出後勁不足,
不容易更上層樓。
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文化革命之苦,上山下鄉之苦,不但是
在物質上,更是在精神上。在我們精神發育成長的年代,文化傳統
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和中斷,外部世界的文化影響遭到嚴厲的封
鎖,我們所能獲得的精神資源極度貧乏,超過中外歷史上任何一個
黑暗的時期。在這樣的不毛之地上,居然還能長出思想之花、藝術
之花,這本身就算是奇跡了,你怎麼還能指望它們長得茂盛、開得
鮮艷呢?
三、不要忘掉農村老三屆
現在一般人談起老三屆,其實往往是指城市裡的老三屆,有意
無意地忽略了農村的老三屆。一般人對下鄉知青講得很多,對回鄉
知青卻講得很少。這個缺憾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不錯,農村老三屆回鄉務農,是和自己的父母家人在一起,不
像城裡來的下鄉知青被迫與父母家人分離。再說,回鄉知青本來就
是鄉里生鄉里長,對農村的生活和農業勞動都比較習慣,因此,他
們的命運不像城市知青那樣有巨大的反差。然而,和城裡來的下鄉
知青相比,他們的生活更缺少希望。招工一般是輪不到他們的。
七十年代末,全國各地的知青都掀起回城風,城裡來的知青幾乎全
數回到城市,而回鄉知青則依舊留在鄉下,好像那是天經地義,理
所當然一樣。
四、否則,我們甚至對不起自己
不久前,原大陸留學生、現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威明頓校區
任教的陳意新博士寫了一篇很出色的論文《從下鄉到下崗》,專門
講到老三屆一代、知青一代人的命運,在敘述了這一代人充滿不幸
的生活之後,陳意新教授提出,這一代人應當得到補償,“不僅因
為國家的政策對他們一直不公,還因為他們不成比例地承擔了革命
與改革的社會與經濟成本。”陳意新認為:“對這代人,國家至少應
該以津貼為他們組織以現代化知識為主的成人教育,使他們當中願
意深造的人在退出中年前還可以攀得上改革帶來的新機遇,以津貼
為他們建立社會保障基金,使他們在市場經濟中失去競爭力後仍可
過得上小康。”我當然贊成陳意新教授提出的這一主張,但問題是,
中共當局會採納這一主張嗎?
另外,被共產黨虧待虐待的豈只是老
三屆,豈只是知青?
我們不要忘記,所謂老三屆一代人、所謂知青一代人,雖然有
著大體一樣的共同經歷,其實中間也有著不容忽略的差別。例如中
共特權階層子女,有些人早在上山下鄉運動之初就開後門入伍當
兵,後來又有許多人以所謂“工農兵學員”的名義上了大學。在共
產專制下當官,不靠選舉不靠民意,靠關係靠血緣,於是又有許多
特權子女成了“第三梯隊”。經濟改革以來,他們又憑借權勢,近
水樓台,化公為私,轉眼之間就成了所謂“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
對他們這一小部分人來說,已經不是要不要補償的問題,而是“補
償”過度的問題。事實上,對他們的這些“補償”,就是對其他廣
大老三屆人的又一次剝奪。
不言而喻,老三屆人的悲劇命運完全是中共一黨專政所造成
的。老三屆人的悲劇正是中共專制的見證。唯有早日結束中共一黨
專政,才能結束老三屆人的悲劇命運。或者更準確的說,唯有早日
結束中共一黨專政,才能使老三屆的悲劇獲得正面意義。與其期望
堅持一黨專政的當局給我們某種補償,不如我們自己行動起來,早
日結束罪惡的一黨專政。老三屆人能給後世留下的最大貢獻,莫過
於讓我們遭受過的苦難永遠不再發生。共產黨在犯下了如此大錯之
後,即便不辭職下台以謝天下,至少也該允許人家公開批評,允許
別人與之和平競爭。哪能像現在這樣,仍然把持專制權力不放,欠
債不還不說,債務人倒還把債權人壓在陰山之下。老三屆人若苟且
偷生,不敢反抗,那只能留下終生恥辱,不要說愧對先人後人,我
們甚至對不起自己,對不起我們受過的無端苦難,對不起我們被糟
踐的半世紀人生。◆
200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