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权统治存在时,一般人困惑的是,这样的一种统治,怎么可能垮台?

当极权统治垮台后,一般人困惑的是,这样的一种统治,怎么还能存在?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胡 平:美国警察过度执法并非“系统性的种族歧视”



2020年6月11日

   


近来,在美国,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名黑人一事,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美各地的大型抗议运动,其间还发生了若干暴力骚乱。这一事件再次激发了各界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激烈争论。不少人批评美国存在着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

美 国民间组织“警察暴力地图”(mapping police violence)在其网站上显示,从2013年至2019年,美国每年都有1100人左右因警察暴力致死,其中黑人占24%(黑人人口占全美国人口的 13%);而在99%的案例中,涉事警察都没有受到犯罪刑罚。

单看这些统计数据,有人或许会得出美国的黑人受到系统性歧视的结论。但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涉事警察没受到法律制裁呢?是谁判决这些杀死黑人的警察无罪?

答案是,陪审团。在美国,这类案子通常是由陪审团判决有罪无罪。

为什么陪审团会作出无罪判决?

我 们知道,在美国,一方面,法律严格禁止警察随便开枪,对警察在执法时使用暴力的程度有很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警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法律又同意,为 了制服对方的抗拒,警察可以使用必要的暴力,在危急情况下,警察可以开枪。在这里,法律只能给出原则性的规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那又离不开执勤警察自己 的主观判断。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执勤的警察为了使对方无法抗拒,采取了很高强度的暴力,但实际上是不必要的,是过度的;有的执勤的警察,自己认为 遭遇到了严重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因此开了枪,但实际上这种危险并不存在,可是枪已经开了,而且造成了无辜者的伤亡。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警察就是故 意使用过度的暴力,或者是明知情况并不那么危险,却向对方开抢。

在 法庭上,涉事警察往往是这样替自己辩护的。他们强调,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以为对方还有很大的抗拒能力,所以使用了很高强度的暴力。在警察开枪致死的案子 中,他们则强调,当时的他们以为自己遭遇到严重的危险,因此开了枪。接下来,就看陪审员们如何评判了。如果陪审员们接受了他们的说法,设身处地,换位思 考,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警察确实有理由那么想那么做,于是陪审团就判决涉事警察无罪。如果陪审员们不接受涉事警察的说法,就会判决有罪。假如说在以往的绝 大多数案件中,涉事警察都被判决无罪,那无非是陪审员们接受了涉事警察方面的说法而已。再加上宁纵毋枉的原则,当陪审员们认为他们并不能确认对方有罪,也 会作出无罪判决。

那 么,陪审团是否有种族偏见,从而做出了错误判决呢?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相当小。因为12名陪审员是由公民中随机遴选,由法官、辩护律师和 检控官共同协商决定的,而且陪审团只有达成一致才能做出判决,哪怕只有一个人持异议都不行。要说这12名随机选出的并得到受害者一方认可的陪审员,个个都 歧视黑人,偏袒白人警察,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确实是相当小的。

平心而论,在种族关系非常复杂的地方,采取陪审团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人类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带有种族歧视的判决依然有可能发生,但是要说有“系统性的种族歧视”,我认为就不可能了。

【附录】胡平:对梁警官的判决有问题,但不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不是美国司法体系的问题 (上) (中) (下) RFA

全文如下:

纽约市华裔警官梁彼得案件引发美国华人的强烈反应。全美40座城市举行集会声援梁彼得。其中,纽约市的集会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这中间当然不排除中共方面的某种介入,但总体上说,这次活动毫无疑问是自发的。我周围不少朋友和熟人都去了。

在美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开枪打死人的事件并不罕见,罕见的是警察因此而定罪。以纽约市为例。过去10年来,纽约市发生过几十起上百起警察致死枪击案,没有一个警察被判罪,梁彼得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被判罪的警察。先前那些开枪的警察都是白人,梁彼得是华裔。

如 果你只是孤立地考察梁彼得案件,你或许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联系到先前几十起上百起类似的案件,两相比较,你就不能不感到这中间一定有什么问题。 先前那么多白人警察是对准人开枪把人打死了都不判罪,梁彼得是子弹射到墙壁反弹而造成他人死亡反而被判罪。这个对比太尖锐了。公平正义的象征物是天平,天 平有两个盘子。可见,公平正义是比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谈不上公平正义。

把 梁彼得的案件与此前的类似案件相比较,人们自然会想:要么,对梁彼得的判决是对的,那么,先前对那些白人警察的判决就很可能有错的;要么,先前对那些白人 警察的判决都是对的,那么,对梁彼得的判决就错了。梁彼得案件受害者亲属、黑人格利的婶婶说,对梁彼得的有罪判决是对的,但先前对那些开枪打死人的警察的 无罪判决是错的。格利婶婶说,这只是开始。格利得到了正义,先前的受害者也应该得到正义。不论你是否赞成格利婶婶的观点,格利婶婶至少是主张公平的,是坚 持一个标准、拒绝双重标准的。由此出发,她有理由认为,先前的那些无罪判决很可能有错的。

讨论梁彼得案,必须结合先前类似案件对比着讨论,否则就无意义。如果你说先前对那些白人警察的无罪判决都是对的,这次对梁彼得的有罪判决也是对的;也就是说,对准人开枪把人打死,反而倒要比子弹反弹造成他人死亡更情有可原,那显然太没有说服力。

其 实,梁彼得案件不但在华人中引起很大争议,在美国社会也很有争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纽约时报都说这次裁决是“极不寻常的”、“罕见的”。纽约市警察工 会负责人帕垂克.林奇在当天发表声明,说“陪审团作出了一个绝对错误的裁决“,“把一场意外的悲剧定罪,会使得纽约的警察寒心”。由于先前枪击案的警察都 是白人,而梁彼得是华人,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种族歧视,认为梁彼得是替罪羊,甚至认为是美国的司法体系有问题。

我认为对梁彼得的判决确实有问题,但不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不是美国司法体系的问题。

先 说后者。很多人指责梁案的判决是歧视华裔,是把华裔当作黑白冲突的替罪羊。但是这些指责缺少主语:是谁歧视华裔?是谁把华裔当替罪羊?如果美国是实行法官 制,你批评作判决的法官歧视华裔,把华裔当替罪羊;这或许有可能。但是美国实行的不是法官制而是陪审团制。12名陪审员是由公民中随机遴选,由法官、辩护 律师和检控官共同协商决定的,而且陪审团只有达成一致才能做出判决,哪怕只有一个人持异议都不行。要说这12名随机选出的并得到梁彼得辩护律师认可的陪审 员,个个都歧视华裔,个个都把华裔当替罪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梁 案的12名陪审员,11名白人,一名黑人。没有华裔和亚裔。本来在最后遴选时还有两名华裔一名亚裔,至少有一名华裔是说自己英文不好而获准退出的,这很可 能是借口。假如真的是英文不好,一开始就该推辞,何苦要等到几轮遴选后,直到最后一轮才提出来呢?如果辩护律师试图让12名陪审员都由华裔出任,恐怕法官 和检控方不会同意;但是如果辩护律师坚持至少要有一名华裔,法官和检控方想必不会反对的(当年的辛普森案,陪审团有4名黑人)。因此,如果说陪审团做出错 误判决是因为12名非华裔陪审员都对华裔有种族偏见,那也不是美国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辩护律师的问题:谁叫你接受一个没有华裔的陪审团呢?

依 我之见,在多族裔而且一般人很难百分之百地避免种族偏见的美国,现有的这套陪审团制度已经是非常公正、非常合理的了。如果有谁能提出改进方案,必定会受到 欢迎。至少是我自己到今天为止还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美国的司法体系当然有改进的空间,不过起码在梁彼得案件中,如果其判决有问题,那并不是美国司法体 系的问题,而是当事人的问题,例如,是辩护律师不够高明的问题,或者是梁彼得自己的在法庭上的表现不得当。也可能是12名陪审员的判断力不高明,但这后一 条还是要归结到辩护律师不高明,因为这个案件虽然复杂些,但仍然是一般人凭常识就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如果辩护律师做得很好的话。要不,怎么说律师有好有差 呢?要不,怎么好律师差律师在社会地位上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梁彼得不是故意要杀害黑人格利。这是检控方和辩护律师的共识。争议在于,辩护律师认为此案是意外,不是犯罪。检控方则认为,格利之死不是意外,而是梁彼得一个接一个的鲁莽行为所致。所谓二级误杀罪,就是指一个人鲁莽地造成他人死亡。

如前所言,过去10年来,纽约市发生过几十起上百起警察致死枪击案,没有一个警察被判罪。为什么这些警察开枪都定性为意外、而没有被定为犯罪呢?

简单来说,事情是这样的。

在 美国,一方面,法律严格禁止警察随便开枪;另一方面,由于警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法律又同意,在危急情况下,警察可以开枪。在这里,法律只能给出原则性的 规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那又离不开执勤警察自己的主观判断。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执勤的警察自己认为遭遇到了严重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因此开了 枪,但实际上这种危险并不存在,可是枪已经开了,而且造成了无辜者的伤亡。

在先前那些枪击案中,那些白人警察无一例外都提出,当时的他们有理由认为自己遭遇到严重的危险,因此相信自己应该开枪。陪审员则接受了他们的说法,设身处地,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警察确实有理由那么想那么做,因此承认是意外而不是犯罪。

有 一个案子和梁彼得的案子很相似。2004年1月24日凌晨1点, 警官内里(Neri) 和他的搭档在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贝德福-斯坦文森( Bedford-Stuyvesant)一带的一所房顶巡逻 。当内里正拿着枪进入楼顶的一道门检查楼道时,突然有人开门出来,内里开枪射去,把人给打死了。被打死的人叫史坦斯波利(Stansbury),是该楼的 住户,当时手无寸铁。事后,内里说他当时认为他遭遇到巨大的危险,因此开了枪。这种说法看来也有道理。内里巡逻的地段本来就是高危地段,又是半夜1点钟的 楼顶,通常人们会想,除了图谋不轨的歹徒,一般人谁会在这时到楼顶上来呢。最后,大陪审团裁定这次枪击事件为意外。

回 到梁彼得的案子上来。那天,梁彼得和搭档在布鲁克林的粉红屋做垂直巡逻。纽约州退伍警察协会会长、朱利安尼时期纽约市警探长特兰楼(Lou Telano)说,粉红屋是全纽约罪案最多的政府楼之一,垂直巡逻又是最危险的巡逻项目之一。粉红屋是8层楼房,有电梯间,电梯间的旁边是楼梯间。因为有 电梯,所以平常很少有人用楼梯,下面几层还有人用,越到上层用的人越少。因为楼梯间这种相对封闭而且又很少有人用,所以常常成为不法行为的场所,也因此而 常常是一栋楼屋中最危险的场所,尤其是高层的楼梯间。梁彼得和搭档要进入的是最高层8楼的楼梯间,时间是夜里11点,刚好楼梯间的灯泡坏了,从楼梯间的门 上的窗户向里看去一片漆黑,按说在这时的8楼楼梯间,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当梁彼得顶开门进入楼梯间时,突然听到声响,紧接着,枪响了。

按 理说,如果梁彼得象内里那样,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自己主观上认为自己遭遇到严重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因此开了枪,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是情有可原的。梁彼得 开枪的理由看上去比内里的理由还要强一点,至少不比内里的理由弱。如果梁彼得以及他的辩护律师用这种方式替自己辩护,陪审团的结论很可能会不一样。

可 是,梁彼得和他的律师偏偏不是这样辩护的。梁彼得说他不是感到危险而开枪。梁彼得说他没有开枪,也不曾打算开枪,只是听到声响受惊,无意中触动了扳机走 火。然而检察官指出,按照规定,除非遇到危险打算射击,否则警察必须把手指放在扳机保护环外边,不可以把手指放在扳机上。再说,警察用的手枪是经过改制 的,必须用劲才能扣动,不可能随便一碰就走火的。检察官还把那只枪给陪审员试,果然不用一把劲扣不动。于是,陪审员们就认定,梁彼得的所谓“受惊走火论” 是撒谎,不成立。事后,69岁的10号陪审员说,陪审团讨论的焦点是梁彼得的手指是不是在扳机上。9号陪审员说:我相信他做错一件事,就是把手指放在扳机 上。

著 名的华人侦探李昌钰在接受采访时说:梁彼得的案子,“辩护的方向是错的”。辩护律师没能就“为什么开枪”这一核心问题做好辩护。李昌钰说,梁彼得“没有找 到最好的律师和专家”。他的辩护律师没有做好工作,在法庭上说梁彼得撞开门进入楼梯间时。掏枪在手,因手滑导致走火,没有开枪,但陪审团绝对不相信。李昌 钰说:“辩护的重点不应该在有没有开枪,而是为什么开枪,很可惜辩护的方向错了。”

我觉得李昌钰说得很有道理,我也觉得手滑走火的说法不可信。梁彼得的判决确实有问题,但不是种族歧视的问题,也不是陪审团制度和美国的司法体系的问题,而是当事人的问题,是律师的问题。

梁彼得被陪审团判决有罪,主要根据是梁彼得开了枪,其次是梁彼得对受害者没有及时救助。

纽 约州退伍警察协会会长、前纽约市警探长特兰楼说,梁彼得在案发后没有对格利及时救助确实有争议。“但他应该受到的是行政处罚而不是刑事罪名”。特兰楼指 出:“梁彼得开枪后根本不知道有人被击中,所以只和搭档兰道讨论如何向上级报告开枪的错误,并非象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见死不救,只关心自己会不会被开 除。”我也以为,在开枪后的最初几分钟内,梁彼得和搭档兰道很可能确实不知道有人被击中。

事 情应该是这样的:开枪之后,两个警官必定首先会顺着射击的方向看,连一个人影子都没看见;当他们看到墙壁上的弹痕,必定会转过头去朝另一边看,朝周围看, 他们找弹头(是找弹头,不是找弹壳),当然也就是看有没有人被击中,他们没有见到人。因此他们自然会认为没有人被击中。当时的他们,万万想不到那颗子弹居 然从水泥墙壁反弹过去击中了人在7楼的格利,而且也万万想不到被子弹反弹击中致命处的格利,不是当场倒下,也不是艰难地挪动了几步随即倒在附近,而是一口 气从7楼跑到5楼,注意,格利是跑步下楼,不是滚落下楼,因为从7楼到5楼,楼梯要拐好几道弯的。格利从7楼跑到5楼才倒下,所以上面的两个警官根本看不 见。

在 开枪之后,两个警官左看右看,都没见到有任何人受伤。他们或许注意到了跑楼梯的声音,但他们只会认为是有人被枪声吓跑,万万想不到那个能跑两层楼梯的人竟 然已经被反弹的子弹击中。他们听到了女人的喊叫,他们也只会以为那是受到惊吓的乱嚷嚷。换上别人,处在两个警官的位置上,恐怕多半也不会想到有人被击中。

等 梁彼得和兰道下到5楼,看见倒在地上的格利,才意识到有人被击中。梁彼得和兰道两人确实都没有对格利做人工呼吸急救。在法庭上,两人辩解说,因为当时已经 有格利的女友在对格利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急救,他们不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所以就没去做。这里的问题是,在整个过程中,兰道始终和梁彼得在一起,除了没开 枪,在接下来的事情上,兰道和梁彼得负有同样的责任,因此,两个人要么同罪,要么同无罪;只判梁彼得有罪而让兰道免于刑责是说不过去的。不错,兰道先前认 过错,并同意在法庭作证,因而换取免于刑责,可是兰道在法庭上又当场翻供了,那又该如何处理呢?

梁 彼得案件发生于2014年11月20日,此前接连发生了几起白人警察打死黑人而免于起诉之事,一时间警民关系、黑白关系都比较紧张,因此有很多人担心,在 这种舆论气氛下,身为华人的梁彼得恐怕得不到公正处理,可能会成为平息警民矛盾与黑白矛盾的替罪羊。12名陪审员在作裁决时是不是受到了这种压力的影响 呢?在理论上当然不可能完全排除。不过陪审团制度的精心设计正是为了尽量排除这种影响。选出的陪审员都和当事人无亲无故,在整个审理期间都几乎“与世隔 绝”,而且陪审员是匿名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人因为外部压力而影响自己的投票,那只能说是人性的弱点,不能说是制度的缺失。

最 后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早在一年多前,梁彼得案件发生之初,纽约的华人对此案就相当关注。去年3月8日在曼哈顿的中国城举行声援梁彼得的集会,号称万人;4 月26日又在布鲁克林举行了一场,号称三千人,布鲁克林的一名州议员和一名市议员全程出席,这两位议员还都不是华裔。另外,梁彼得事件一发生,纽约市警察 局就说此事是“意外”。对比2004年内里枪击事件,当时纽约市警察局立即表态,说内里开枪“没有任何正当性”。再有,在声援梁彼得的活动中,自始至终, 纽约的老侨团联成公所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成公所成立于1890年。就在一个多月前,纽约地区的独立学者、民运人士还在联成公所举行了一场台湾大选研讨 会,藏人代表、维吾尔人代表都出席发言。由此可见,把这次声援梁彼得的活动说成是中共幕后策划发动是不符合事实的。

2016年3月2日-4日。
RFA首发。

补 记:2016年4月10日,梁彼得的过失杀人罪名降为“刑事疏忽杀人罪(criminally negligent homicide)”。布鲁克林高级法院法官Danny Chun(韩国人)宣布,梁彼得被判5年缓刑和800小时的社区服务。此外,梁彼得还因渎职罪名被判3年缓刑,两项缓刑同时进行。

***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ome | Up | Next

对 郭文贵妻女来美一事的一种解释 (2017.6.26)
向姚文田先生致敬 (2017.6.19)
一带一路,亚投行影响为何日盛?盘古员工庭审说明了什么?(2017.6.9)
中国会沦入《1984》吗?-评中共当局互联网管理新规定  (2017.6.5)
纪念“六四”的四层意义 (2017.6.4)
《软埋》挖出埋不住的土改悲剧 (2017.5.29)
王岐山要打击郭文贵的保护伞了吗 (2017.5.25)
中国社科院40年,姓党姓马好幸福? (2017.5.22)
我为有这样的老乡而骄傲 (2017.5.18)
反腐,北京会学香港吗 (2017.5.12)
金融反腐出重手,揭开中国金融黑幕一角?(2017.5.8)
为中国民主转型竭诚尽力 (2017.5.5)
写在十月革命100周年 (2017.5.4)
谁是郭文贵国内保护伞?(2017.5.1)
谈谈文革中的“奉旨造反” (2017.4.28)
反习王派的最后机会 (2017.4.27)
镇反运动小议 (2017.4.14)
近期国际外交格局的急剧演变 (2017.4.14)
毛泽东曾后悔改国号吗?(2017.4.4)
两岸关系新动向 (2017.4.3)
西藏问题答客问 (2017.3.31)
香港特首选举之我见 (2017.3.17)
是窃听还是监听?——我看奥巴马窃听疑云 (2017.3.11)
听川普总统国会演说有感(二)(2017.3.6)
川普的旅行禁令的更新版何时发布 (2017.3.3)
听川普总统国会演说有感(一)(2017.3.1)
反右既非阴谋也非阳谋——写在反右运动60周年 (2017.2.16)
清查“五一六”之谜 (2017.2.13)
美墨边境围墙与柏林墙 (2017.2.7)
悼念李三元 (2017.2.6)
听川普总统就职演说有感 (2017.1.20)
打贸易战须打人权牌 (2017.1.20)
美中贸易战,箭在弦上 (2017.1.5)
2017,两岸关系何处去?(2017.1.4)
川普要联俄抗中吗?(2017.1.3)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 集 | 時事۰縱橫 | 广 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6/28/17 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