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的作用,是防止外人任意进来,

        而非限制内人自由出去:除非是监狱的围墙。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Home | Up | Next

   

【時政۰观察】选择更多年

 

 

 

 


把签名活动推向新高潮



胡平  (1989年4月)



http://beijingspring.com/bjs2020/bjs/zcwx/443.txt


 

  二月十六日,大陆三十三名知识分子联署公开信,支持方励之先生早些时候提出的要求,呼吁中共当局大赦魏京生等政治犯。消息传到海外,激起了强烈反应。在不 到十天的时间里,广大留学生、海外华人,还有台湾、香港等地的知识分子和关心国是的人们,纷纷起而响应,一个声势浩大的签名信活动正在蓬勃兴起。

  虽然这场签名活动还远远没有结束,但是它在中国民主运动史上的重要性已经确定无疑的了。这是四十年来第一次海内外民主力量的大联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关于人权、自由、民主的共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此,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大陆的民主化前途怀抱更大的信心。

  就中共当局而言,一方面,迄今为止,当局还没有采取直接的镇压措施;另一方面,根据二月二十二日中国司法部发言人的讲话,则又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当局对这一 活动的反对态度。尤其是在二月二十六日晚美国总统布希在北京举行宴会,著名的科学家、人权斗士方励之先生被阻出席,更表明了中共当局的顽固立场。中共当局 的这种反应原本不出人意外。因为我们很清楚,尽管这次签名信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十分理性、十分温和,但它确实构成对中共当局绝对权力的一种有力的挑战。中共 当局担心的是,一旦它接受来自下面的压力,无异于提供一种先例;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将越来越勇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那样的话,中共一党专制的局面就被冲 破一个缺口,整个专制社会中“上面”对“下面”的单向作用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极权统治的根本改变。

  事实上,上述一点也恰恰正是目前这场签名信活动的伟大意义之所在。毫无疑问,在中国大陆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万事开头难,除非我们善 于抓住那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以便于我们召唤起千千万万人们的主动投入,否则我们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现在签明信活动仍在迅速地发展,这是十分令人振奋的。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我们还要把规模搞得更大。由于长期以来,中共当局总是对人民的愿望采取漠 视和压制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使许多人心里产生无力感和冷淡情绪。极权统治是利用人们的狂热而建立,利用人们的冷漠而维持。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大陆 内部的政治气氛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发表不同政见而遭受严酷政治迫害的危险性已经显著缩小;至于在海外,人们一般不必担心中共当局的直接镇压。那么, 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沉默不语呢?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政治冷感和心灰意懒。为此,我们就必须善于拨动那些表面冷却的“死灰”,让每一个人固有的良心良知重新燃起 光芒。争取民主运动胜利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呼唤起尽可能众多的人们的广泛投入。

  这次签名活动是从大陆内部首先发起的。这再次证明,在推动中国大陆民主化的斗争中,大陆内部的人民的作用是第一位重要的。在海外生活的我们,也有许多事情可做,有些事情通过外边做还更容易,具有特殊的效果。在我看来,我们可以

  (一)除了自己积极签名之外,努力动员更多的人投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不论是来自大陆的人士还是来自港台的,不论大家在其他 问题上有多少分歧,在声援大陆人民的斗争中,不分党派,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个人拉上三个人,三个人就拉上九个人,形成连锁反应,多多益善。

  (二)不仅参与签名,而且还对大陆内部投入此活动的人们给予密切的注视与关心,用海外舆论的强大力量,努力保障大陆民主人士的人身安全,无论是对国际知名 的方励之,还是对此活动中崭露头角的陈军,无论是对于那些从事民主活动多年的斗士任畹町、路林、李正天,还是对第一次投入这种活动的人,注视他们,保护他 们,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从道义上,也从物质上。

  (三)由于实行新闻封锁,大陆内部、甚至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圈中,知道这次签名活动的人都很少。我们可以通过书信、电话、电传或旅游等方式,把三十三人的签名信和在国内外联系的通讯地址告诉尽可能多的大陆的亲友、同事,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归根到底,信息的自由交流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基础。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这次签名信活动推向新的高潮。【选自《中国之春》第七十一期(一九八九年四月号)】


     
——《北京之 春》 http://beijingspring.com/bjs2020/bjs/zcwx/443.txt

     
   

Home | Up | Next

柏 林墙的随想 (1989.12)
法拉奇再访邓小平──虚构的对话 (1989.8)
中国的经济改革向何处去——兼与张五常教授商榷 (1989.2)
奥运会与政治 (1988.12)
民主墙:十年后的反思 (1988.11)
犀利文章 非凡胆识——读王若望文章有感对 (1988.8)
我们相信民主吗——与朱高正商榷 (1988.7.28)
中共必须作出民主的承诺 (1988.7)
胡平与朱高正对谈民主运动 (1988.6.28)
有[一党民主]吗——与戴厚英商榷 (1998.5)
也谈[再造中华民魂] (1988.5)
妙哉李鹏之言 (1988.5)
也谈[猫论] (1988.4)
中国统一之我见 (1988-4)
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关键一步棋 (1988.3.8)
以对话代替对抗 (1988.2)
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民联] (1988.1)
对一九八六年学潮的一点反思——一个局内人的看法 (1987.12)
大陆的改革前景和思想出路 (1987.10.18)
私有制与民主 (1987.8)
对三十年代[民治与独裁]论战的再讨论 (1987.8)
中国留学生公开信事件释疑 (1987.6)
自由,对中国前途的展望 (1987.3)
最好的可能与最可能的好 (1986.4)
论成功 (1986.2)
论体育精神 (1986.2)
黑格尔现实与理性同一论批判 (1985.12)
苏格拉底之死散论 (1985.9)
我的一些政见 (1980.12)
对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几点建议 (1980.12.8)
竞选宣言 (1980.11.7)
试论霍布斯的政治学说 (1979.4)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 集 | 時事۰縱橫 | 广 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