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重要性在于使自己的存在变得不重要。

        警察也是如此。政治家尤其应该如此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读书۰评论】选择更多年

 

 

推荐《天安门对峙》

胡平  2010723

http://blog.boxun.com/hero/201007/huping/6_1.shtml

 

在海外出版的众多的记叙八九民运的著述中,《天安门对峙》很有特色,值得推荐。


迄今为止,海外出版的有关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的纪实性著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忆录,一类是大事记。回忆录难免不受作者个人视角的局限,大事记往往只有大事而缺少细节。《天安门对峙》一书超越回忆录的个人视角,写大事兼重细节,尤其是注重对人物及其互动关系的生动刻画;如作者所言,是第一次把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作为叙事历史完整连贯地叙述出来的尝试

被打成八九民运幕后黑手的王军涛说: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让对那场运动一无所知的人去了解1989年民主运动和六四惨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Eddie的这本书:《天安门对峙》。无独有偶,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波士顿大学的谷梅(Merle Goldman)教授也说:要了解后毛时代中国这一重大事件,最好从《天安门对峙》这本书入手。

《天安门对峙》一书原著是英文,英文书名是《Stand off at Tiananmen》,于2009年六四20周年之际出版。后来作者自己把它翻译成中文,在今年六四前夕推出。作者署上自己的英文名字Eddie Cheng。这位Eddie Cheng先生,原是北京大学物理系80级学生,刚进校门就赶上竞选运动,以后他自己也成了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曾带头发起了8485年两次校园民主运动,86年考托福考GRE赴美国留学,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他的同学、八九民运领袖刘刚说,如果Eddie Cheng们当年没出国,如果八九年他们还在北京,充当学生领袖,上通缉令名单的就该是Eddie Cheng他们,轮不上我刘刚了。刘刚这话当然有自谦的成分,不过那倒是告诉了我们Eddie Cheng是何种来历,何等人物。

天安门运动场面宏大,头绪万千。作者选择了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这一选择很明智,也很正确。因为作者本人就曾经是学运的参与者组织者,故而对这一代大学生的集体心态有冷暖自知的准确把握;六四后这么多年,当事人,尤其是学生,发表了大量的回忆和记叙的文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再加上作者和若干当事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在私下有过多次交谈,因而对学生群体在运动中的状况了若指掌。这就为作者以学生集体的角度来叙述这场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八九民运中,学生始终占据舞台的中心,是运动的主角;我们不能说,八九民运就是学生运动,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说,写好了运动中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写好了这场运动。

读《天安门对峙》,不能不为八九民运的功败垂成而痛惜不已。就在《天安门对峙》中文版出版的同时,网上正在热传《李鹏六四日记》。有人评论道:八九民运遭到镇压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们绝食不绝食,撤出不撤出天安门广场,其实都没多大区别,因为邓小平李鹏他们打一开始就定下了动乱的罪名,就说了不惜流血,学生方面再怎么讲策略也是白搭。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按照这种观点,只要专制统治者决定镇压民运,民运就无法避免被镇压的命运。那么请问,民运怎样才能避免被镇压呢?依据这里的逻辑,那除非是专制统治者自愿放弃镇压,也就是说,除非专制统治者不再是专制统治者,除非是我们遇上了戈尔巴乔夫。

我当然不能赞同这种观点。只要你认真读一读《天安门对峙》,你就会发现,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民运方面曾经不止一次赢得上风,迫使当局作出一定退让,可惜民运方面未能见好就收。在六四之后,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在以后很长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恐怕中国都不会有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民主运动了,因为大多数人失去了对非暴力抗争的信心;而对大多数民众而言,一旦他们失去了对非暴力抗争的信心,他们并不会转而投身暴力抗争,而是会放弃抗争本身。所谓杀二十万人保二十年稳定,就是指的这种效应。中国民运要取得突破,首先需要重建非暴力抗争的信心。这种信心在八九民运期间曾经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但是被六四屠杀所摧毁。因此,我们要重建对非暴力抗争的信心,不能不从反思八九和反思六四入手。这也是我推荐《天安门对峙》的一个理由。

 

—— Radio Free Asia (RFA)《自由亚洲电台 胡平特约评论

来源:RFA  http://www.rfa.org/mandarin/pinglun/huping/huping-07232010153119.html

     
   

Back | Home | Up | Next

当公权力故意缺席的时候——读李乾文革回忆录《迷失与求索》有感 (2010.10.13)
《新发现的周恩来》评介 (2010.9.9)
推荐《天安门对峙》 (2010.7.23)
点评《李鹏“六四”日记》 (2010.7.6)
请读《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2010.6.26)
《李鹏“六四”日记》披露的一件大事 (2010.6.17)
这才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读高瑜《我的六四》 (2010.6.10)
冥空中的读者飞飞——读廖亦武“证词”随感 (2010.4.9)
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读郭罗基先生新著《新启蒙——历史的见证与省思》 (2010.3.27)
对厚黑者的成功永远说不——读陈破空《中南海厚黑学》 (20103.15)
读刘刚文选《天安门,路在何方?》 (2010.1)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