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条主义起始者,多半以虚无主义告终。

 

 

Home 专著۰文集 時事۰縱橫 广角۰视频 影像۰生活 搜索۰回馈

   

Back | Home | Up | Next

   

【读书۰评论】选择更多年

 

 

读白杰明《赤字》

胡平  199910

http://blog.boxun.com/hero/huping/198_1.shtml

 

    今年七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写的一部评论当代中国文化的大部头著作《赤字》。这是一本英文书,英文书名是“The Red”,副标题是“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the Red”是赤字,即负债、亏损的意思,若照字面直译是红色中,在红色里。作者以“The Red”作书名,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当代中国文化的亏欠状态,负债状态,一方面是指当代中国文化,虽然色彩斑驳,不再象毛泽东时代那样千篇一律,但总的来说,仍然被笼罩在红色即官方意识形态控制之下。

   
白杰明(本名Geremie R.Barme)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在西方汉学界颇有名气。他的中文非常好,能讲一口既标准又流利的中国话,不带一点外国口音,能写一手既规范又漂亮的中文白话文章,甚至在中文报刊上开过专栏。白杰明认识许多中国的文化人,阅读、浏览和观看了大量的中文书籍报刊、电视电影戏剧。他在中国作研究访问时,并不只在学术界文化界走动,还常常深入社会,走街串巷,和市井小民侃大山聊家常,因此对当今中国文化相当熟悉,相当了解。但是,白杰明毕竟不是中国人,而是洋人,而且还是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一个洋人,用白杰明本人的说法,他一身兼有三种文化背景:盎格鲁-欧罗巴,北美,中-日,因此观察事物的角度就和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赤字》这本书是对二十年来,尤其是“六四”後十年来中国文化的全景式的描述和批评,内容丰富,紧贴时代,实在值得向我们中国人推荐。

   
《赤字》一书共512页,分十二章,还有序言、後记和附录。自七六年毛泽东去世、四人帮垮台,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一本小红书加八个样板戏的文化荒漠时代,在写作、出版和表演等各方面,中国都成了一个世界上的文化大国。早在十几年前,白杰明就引用流亡捷克作家昆德拉的话,说大家都成了书写狂,一觉醒来,人人都成了作家。作者比较了八九天安门事件前後中国文化的变化,他对照描写了中共官方和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文化斗争,对照描写了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的复杂纠葛,对照描写了旧的、传统的文化和新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写到了思想解放运动、文化热、电视政论片《河殇》,写到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写到了以王朔小说为代表的痞子文学、调侃文学,写到了崔健的摇滚乐,写了文化衫、贾平凹的《废都》,写到了商业大潮对文化的冲击,写到了人文精神讨论,一直写到去年春天的所谓“北京之春”即理论界的自由主义思潮。作者还写到了天安门民主运动,写到了国内的民运和海外的民运。作者并不满足於对现象的描述,他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譬如在“极权主义怀旧病”一章里,作者专门分析了所谓毛泽东热的产生原因和意味。在“操老外就是爱国”一章里,作者分析了以排外仇外为特点的所谓“爱国主义”的由来和真相。作者对民运或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也很尖锐,他指出许多异议人士实际上还没有摆脱共产党文化的影响。不论你对作者的分析批评赞成不赞成,你都能从这本书里得到有益的启发或刺激。

   
值此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反思,并且认真思考中国文化将向何处发展演变,象白杰明《赤字》一书中所做的工作,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人自己应该认真去做的。

     
   

Back | Home | Up | Next

推荐《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 (1999.11)
读白杰明《赤字》 (1999.10)
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预言──读李(吉力)小说《中南海的最后斗争》 (1999.9.9)
詹姆斯﹒曼《向後转》评介 (1999.8)
最是英雄 灯火阑珊处──读《情义无价》有感 (1999.8.21)
不仅仅是谴责——评《被遗忘的大屠杀》 (1998)
读《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世纪末》一书评介 (1998)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问世 (1996.10)
清兮浊兮——我读《沧浪之水》

【時政۰观察】选择

【读书۰评论】选择

专著۰文集 | 時事۰縱橫 | 广角۰视频 | 影像۰生活 | 搜索۰回馈

   

 last updated 01/29/15